打开潘多拉魔盒:普京的对乌攻势撬动世界秩序

百有一用斋  百有一用斋     2022-03-15      0

首页 > 军事

​​原创 丁咚 亚欧视点 2022-03-14

 

 

刚刚在罗马举行的一场高级别外交会谈表明,俄罗斯发动的对乌“特别军事行动”在经过18天后,正在超越其双边范畴,变成一个富有全球意义的事件,并触及这个世界的根本问题及未来走向。

俄乌军事冲突发生前,美国刚刚全面终结了一场极为烧钱的战争,并使全球性反恐运动在主要意义上变成历史,以便聚焦美国当前的头号任务。

在约4年前,美国第58届总统特朗普在其担任总统的第十个月,宣布“轰轰烈烈的大国竞争时代正在来临”,他的政府重新定义美国的优先对手,并穷其任期从安全、国防、外交等国家战略和政策上予以全面适应。

继任的拜登当局尽管对前总统一肚子意见,推翻了其多数政策,但在美国的优先对手定义、大国竞争和印太战略等方面则几乎全盘予以继承,并进一步将其制度化,在很大程度上正式在实操层面对其加以落实。

尤其表现在其放弃个人喜好,发展了前总统的对俄“统战”策略,利用前总统所不具备的自身优势,在推动美俄关系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其上任首年就罕见地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面对面或在线会晤,并亲自指导战略稳定磋商等重要双边机制运作。

数十年前,拜登的前辈尼克松和他的得力助手基辛格就推进了类似游戏,并相当成功,然而他要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对手:极端大胆和好胃口,对领土的欲望始终旺盛,而且不喜欢成为别人棋盘上的棋子,相反,他要成为发牌者,成为游戏的主导者,将自身的利益追求放到核心位置,并为此展开布局,采取行动,经过俄乌边境数月的“佯攻”态势后,在接近年尾之际,终于“图穷匕见”,翻出了底牌——要求美国和北约与俄达成安全保障新条约,一揽子满足其领土和地缘政治欲求,以此为前提,俄方可与美合作。

拜登当局和北约的态度是,愿就相关问题与俄协商、谈判,并尽可能满足莫斯科的胃口,但在原则和底线问题上毫不放松。这与莫斯科所提条件相比,远远不够。

拥有强烈和深远政治抱负的普京渴望为俄罗斯留下丰沛的政治和外交遗产,既然西方不愿意在和平条件下给予满足,那么在俄取得冷战后极为罕见的战略有利环境下,普京可能认为,值得进行一场地缘政治冒险:

以基辅当局“纳粹化”,谋求加入北约,损害莫斯科的安全,并在顿巴斯地区对俄罗斯族人进行“种族灭绝”为由,首先对顿巴斯地区两“共和国”予以外交承认,继而对乌发动“特别军事行动”,期望以“闪电战”策略,速战速决,甚至不战而胜,达到扶持亲俄政权,将其纳入囊中,或至少使其保持“中立”地位,迫使其承认俄对克里米亚的主权,承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独立等目标,缩小北约的“边界”,扩大莫斯科的优势,将俄在欧洲的地缘战略利益推进一大步。

泽连斯基当局领导乌朝野誓死抵抗俄军进攻,破坏了其“闪电战”和速战速决甚至不战而胜的意图,以致冲突进行第19天后,以“战斗民族”著称于外的俄军在乌仍未达成任何有意义的目标。

基辅的抗战声势极大地鼓舞了原本颇为悲观的美国、欧盟和北约,在拜登当局领导下,一个以美欧为主体的抗俄全球阵线形成,在不触发西方和俄罗斯的直接冲突导致世界性战争和核大战的前提下,对乌援助逐渐不遗余力;在尽可能减少本国损失前提下,对俄制裁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并继续加深和扩大。

莫斯科研判美国的战略重点转移、可能对俄行动采取睁只眼闭只眼态度。欧洲对俄能源依赖加深,恐俄症深入骨髓,再加上美欧分歧愈益严重,不仅不会成为美国对抗它的盟友,反倒会成为牵制力量。基辅又是那么的不堪一击。而自从2014年以来,其自身的战略处境越变越好,以至于超级大国也主动伸出橄榄枝,美欧大有“争宠”之势,同时,朋友圈重量级角色对其依赖加深......

总之,在一系列因素的激励下,特别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直接刺激因素——基辅当局的“不听话”日甚一日,对俄离心愈来愈盛,元首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也许可以解释普京总统为开战专门发表的措辞激烈和亢奋的冗长演讲,于是,“特别军事行动”开始了。

克里姆林宫的主人完全有理由如此乐观和自信,他对格鲁吉亚的局部采取的行动和对克里米亚的吞并,几乎没见到什么像样的反应。

在经历最初的喧嚣后,一切归于平静,但西方内部在如何对俄取态上却严重分裂,法德将克里姆林宫当作牵制超级大国的工具,而华盛顿也希望俄罗斯成为牵制欧盟的一个因素,在欧洲制造某种“均势”,莫斯科有机会在空隙中保全自己并在其他条件综合作用下,改善了处境,恢复了生机。

直到,直到华盛顿前后两任总统频频向其抛出媚眼,前特朗普受制于“通俄门”在对俄外交方面有心无力,没有国会牵制的拜登当局很快与普京当局加强了联系。

正因如此,克里姆林宫决意对乌开展“特别军事行动”,意欲扩大地缘战略利益,从历史的角度看,可谓“水到渠成”。

但正如我们此前分析的,时移世易,普京低估了对手,高估了自身,打错了算盘,作出战略误判,进行了致命的决策,对乌战事迟迟不能打开局面,泥足深陷,为基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喘息之机。

美欧深感威胁的同时也颇受鼓舞,加强了团结,并带动了世界主流形成抗俄统一阵线,对乌援助源源不断,对俄制裁日益加深,不断增强基辅的战略优势,也削弱了莫斯科的军事能力,败势愈益明显。

我们相信,历经并赢得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超级大国拥有充沛的智力资源,来构思、设计和推进一整套复杂的外交战略,包括对普京当局展开的外交行动。或许,拜登当局从一开始就做了两手准备:

尽全力游说莫斯科“识时务”,与华盛顿形成某种联合,进行“心照不宣”的合作,并向其提供某些条件和“代价”,共同应对首要对手。

假如莫斯科“不识抬举”,甚至想要骑墙两边取利,或者攫取更大利益,那么倒不如趁势削弱莫斯科,彻底终止所谓“多极化”世界进程,最好是创建一个单一的世界秩序架构,如若不成,就顺势推进一个对立阵营。

不管怎样,俄对乌的军事进攻正在变成一个改变大国关系和世界秩序正常流动节奏的意外事件,美国领导盟友和伙伴及全球多数国家,在整个世界营造出这样一个态势:

要么成为抗俄统一阵线的支持者,配合其对俄制裁,坚决杜绝协助莫斯科规避制裁,促使局面更快朝着美国所希望的方向演进。

要么成为抗俄统一阵线的对立方,支援俄罗斯,协助其规避制裁,那么可能会使莫斯科取得战场胜利的机会,达到在乌克兰的主要目标,或者在经过更持久的军事冲突后,俄最终不免归于失败。

但无论哪种情况下,美国肯定会将选择这么做的国家归于俄罗斯阵营,采取同等力度的制裁和孤立政策,并趁势在国际舆论中将其与俄相提并论,对其形象进行毁灭性打击,不惜一切代价,不断采取和推高措施,削弱其经济、军事、外交和科技等全面能力,直至最终使其一蹶不振,再也无力“挑战”世界秩序。

存在另外一种可能,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关系远近,在一个事关当今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重大转变的关口,一个类似“9.11”的时刻,选择与乌克兰站在一起,与美国站在一起,帮助其实现政策目标,并系统调适自身政策,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我们不知道,但可以思考。

还有第三种可能,采取中立的或模糊的立场,不公开选边站队,表明政策,但不提供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所称的“大规模”援助,被动性地配合当前美国采取的制裁措施,那么一方面可以免于在当前冲突中被西方归于莫斯科阵营,一方面可以维系与华盛顿和西方的既存关系,但它们在“解决”俄罗斯后,那些不公开为敌、但也拒绝为友的国家,可能将是其下一步所要专注的目标。

普京决策对乌开展“特别军事行动”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个未知的世界展现在面前,对于当今全球所有具抱负的重要国家来说,它们都面对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抉择十字路口,找寻自身的“确定性”,而无论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历史都将回答这些哲学基本问题:

我是谁?

我要成为什么?

我要往哪里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