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乱局的梳理(一)——从俄罗斯军改的角度

星河NECrazyMen  星河NECrazyMen     2022-03-28      0

首页 > 军事

​​       开篇首先明确,本系列文章是基于俄罗斯军改之后的作战理念和战例所写,其中最重要的战例是叙利亚战争,因为这是俄罗斯军改之后参加的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并且呈现出了完全不同于常规认知的战争模式,当我们明白了叙利亚战争中的俄罗斯模式之后,再去分析俄乌冲突才会更有建设性以及贴近将来即将发生的事。

      本系列文将有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俄罗斯军改之后的部队编制,包括营级战斗群以及作战目标,第二部分将是对于叙利亚局势的一个梳理,需要注意的是,英美对于叙利亚战争的反思过于奇怪以至于没能弄懂俄罗斯的战争模式,所以本文的梳理只能是拼凑出来的我认为的可能的真相。最后将会是基于叙利亚模式对乌克兰战争的预测。


 

       先摆最终的结论,随着俄罗斯前两周的迅速解决战争计划的流产,格拉西莫夫(网上流传的那张面对土耳其威胁大笑的照片就有他)提出并完善的叙利亚模式已经几乎确定将会在乌克兰上演。俄乌冲突的时间维度将从小时和天变成年,与之相对的,俄军的伤亡会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小数字。

而这个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围而不攻,只进行重要战略点的进攻,比如攻占重要的港口来掐断海外援助等等,俄军会专注进攻几个重点城市而对大多数城市围而不攻,开放人道主义通道,让能跑的人都跑掉,时间久了留下来的平民会由于资源匮乏与乌军内讧,等内讧打完,再带着物资去接管城市,城里剩下的只会是从真人吃鸡中幸存下来的人,这些人都会因为残酷的内讧战争和对乌军极差的观感成为坚定的反乌克兰政府军者,与坚定的亲俄派。

       至于跑出去的人,一部分会去欧洲,一部分会去俄罗斯,先看去欧洲的,去欧洲的我把他分成魔怔人和日子人两部分分析。魔怔人顾名思义,就是反俄的人,他们很多参与过橙色革命与乌克兰的国土防卫营单位,西欧的难民安置,就业等等将承受巨大的压力,由于西欧的产业空心化,包括粮食以及能源问题带来的企业经营困难等等,他们将难以找到新的工作,很大可能与西欧的魔怔人合流,导致西欧局势动荡,与叙利亚不同,这次的难民会是千万级别的。至于跑到西欧的过日子的人嘛,会发现不如回到东乌的几个共和国包括俄罗斯进行建设。去到俄罗斯的会发现俄罗斯军队带着物资来的,他们可以重建自己的家园,生活是有盼头的。

 

       鉴于三个部分一次性写完会很长,本次将重点集中在俄罗斯军改的部分,包括军事思想等等。

 

       俄罗斯军改,俄罗斯军队继承自苏联红军,面对的世界局势包括作战目标是完全不一样的。以苏联红军为例,苏联红军长期的作战目标是以攻占西欧为目标的大规模进攻而非局部冲突,强调以大量的部队淹没北约的部队占领整个欧洲,其代表作就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著名的西方-81军演,苏联动员了50万军队,超过1万辆各类装甲车辆,超过1千架飞机。如此庞大规模的装备必然需要庞大数量的军事以及后勤人员。这时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保持如此规模的常备军是一件极其花钱的事情,而真正的关键战场的破局需要的是一支精干的突击集团军部队,苏军不需要让所有的红军单位都保持很高的训练水准,因为装备是现成的,要打仗动员就好了。基于这样的思想苏联红军有大量的预备役单位,这样的单位是需要战时比较长的提前时间的动员才能形成战斗力,包括一定的训练。日常只需要保证武器装备的维护水平就足够了。这决定了苏联时期除了一部分常备军以外,大量的师一级单位都只是个架子,有装备和维护装备的人就够了,苏军不需要维持大量的军人。

       这样的军队组成结构优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优点就是足够动员时间下可以拉出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投入一场灭五常级别的战争,但是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比如黑天鹅事件或者,由于需要动员部队,军队的反应会很慢,比如阿富汗战争,苏联从十二月初就派出了第一批的克格勃(“天顶”小队),但是直到12月24号入侵之前才组织起了一支由六个师八万多人组成的入侵部队,而这支部队本身却有巨大的问题:

       这支部队的主体是中亚各国士兵,该地区的的俄语普及率普遍较低,给调任的俄国军官带来很大麻烦,而且由于该地区的士兵在服役时接触的先进技术装备较少,技术士官严重不足,另外还有不少人逃避服役或称病不起,不少连队只能达到半编。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总参谋部先是连发17道独立命令提高部队各项战备(类似于索尔曼在巴拿马战役前把美国部队拉去强化训练),之后又从境内服役的其他单位抽调技术士官补充当地部队,最终奇迹般的在20日完成了动员,完成了战术准备。

       准确来说,苏军的主体高度依赖动员兵(义务兵),而动员兵依赖于之前兵役期的训练。由于铁打的装备和士官,流水的兵,所以苏联时期红军基层官兵的训练以及待遇是个大问题(反正你就在这服兵役,过一年多两年就走了,我没必要花大精力来培养你)。

       类似的情景还发生在苏联对布拉格之春的干预中,苏联也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才动员足够的军队完成既定目标。

        之后就是众所周知的苏联解体,俄罗斯国力衰退,大量的架子师缺乏资金维护装备,只能废弃装备,所谓的坦克坟场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随之发生改变的就是俄罗斯军队的作战目标,从对西欧的大规模进攻变成了打赢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以及在俄罗斯境内机动防御以低御北约可能的进攻,而俄罗斯人在探索军改方案的过程中,打了三场战争,即是两次车臣战争以及格鲁吉亚战争。两次车臣战争更多的是提醒了俄罗斯需要强化军人的训练,短期义务兵面对突发事件作战能力可能不足以完成作战目标,或者在战时很有可能承担巨大的伤亡,而之后发生在2008年的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可以说真正奠定了俄罗斯军改的方向与目标。

       虽然很多人都在说格鲁吉亚军队与俄罗斯军队相比简直就像玩具,三军战前常备军现役只有两万一千人,坦克128辆,战斗机只有9架。这样规模的军队居然首先对有俄罗斯维和部队驻扎的南奥塞梯发动进攻,几乎可以说是不自量力与莽撞,但俄罗斯人的反思恰恰集中于自己的反应速度上。

2008年的8月8日,正当全世界都齐聚一堂欢聚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时,格鲁吉亚首先对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发起进攻,并打死打伤俄罗斯维和官兵几十人,面对这种情势,首先奔赴战场的便是俄罗斯第58集团军以及俄罗斯空军,俄军8日开入格鲁吉亚境内,9号解除了对南奥塞梯首都茨欣瓦利的包围。

      很多关于这场战争的分析都在强调整个格鲁吉亚军队加起来没有58集团军一半多,格鲁吉亚的进攻是如此的不自量力,以及58集团军在8号仅仅花费两小时二十分钟完成了作战准备并实施越境行动进入格鲁吉亚,但俄罗斯之所以花了一天才解除茨欣瓦利包围的原因在于,第一时间动员的部队完全没有格鲁吉亚军队多。虽然58集团军两个多小时就完成了战备,但是第一时间前往茨欣瓦利增援俄罗斯维和部队的只有两个营。

       是的,你没有看错,俄罗斯确实第一时间完成了战备,但是却只有两个营的部队能够开赴前线。但就是这些部队配合俄罗斯空军就足够完成对格鲁吉亚军队的压制了,客观上说明格鲁吉亚军队确实是玩具。

       但从这个情景俄罗斯军队会发现一个问题,有的时候军队去处理突发事件不一定是军队越多越好,因为危机一开始往往是规模最小最容易被处理的状况,这个时候干预并不需要太多的军队,恰恰相反,需要的是一支高度战备度可以快速机动完成部署的常备军。处理危机时花半个月动员一个师不如花一周动员一个团,一周动员一个团不如花三天动员一个营,三天动员一个营甚至不如极端情况下用一天的时间动员一个连。结合俄罗斯对自身地区强国的定位、面对北约军事入侵的威胁和可能的打一场中等规模局部战争的情景。俄罗斯进行了军改,简单总结就是摆脱苏联式的通过动员兵和高装备保有量撑起一支完全动员之后的大规模军队。取而代之的是一支高度职业化的高战备等级的军队,这支军队具有更高的相对于社会的隔离性,保密这些更好做。具体来说就是用合同兵取代义务兵,以及将一部分职能交给军事承包商,比如瓦格纳。
        在今年一月份的哈萨克斯坦暴乱中,就完美体现了俄罗斯军改的成果,哈萨克斯坦1月4日发生内乱,哈萨克斯坦1月5日晚请求集体安全组织协助平息动乱,俄罗斯于1月6日动员了70多架运输机将整个空降旅运抵哈萨克斯坦平息内乱,最终于1月14日就完成了既定目标然后撤离了哈萨克斯坦,可见俄军行动的高效以及军改的效果。

       明确了目标,就需要调整军队的编制,由于俄罗斯军队的装备保有量过于大的现状,以及缺乏技术士官,还有可能的沟通问题,俄罗斯选择了营级战斗群而非美式合成旅

        俄罗斯的选择是整个旅(师)一级部队还是整个进入战场,但是前线一般只有一个机械化步兵营,配坦克连、炮兵连、电子对抗连这些乱七八糟的支援单位,后面会有余下的三个营准备替换一线部队,以及承担二线作战任务,比如补给和人员替换。这样的情况下等于一线会有一个作战能力非常强的营,他有装甲突击、火炮支援能力,单纯缺乏步兵。而作战也并非是攻坚为主,而是利用火炮等等火力打击机动中的敌人,俄军营级战斗群的杀伤任务主要是各种支援单位承担的。

俄罗斯的现状是装备的保有量是很大的,他的很多旅是缺编的师直接改编的,他的旅级别单位的炮兵相当于过去师级别的炮兵,火力还是很强悍的。但与之相对的持续作战能力等等会不足。(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俄军大量恢复师一级编制,但是师下面所属的单位更接近我们常规认知下的旅——即没那么多人)

        这种配置之下,营级战斗群等于是把一个旅的精华组成了一个或两个作战单位,只是缺乏长距离突破和长期消耗能力,后面俄罗斯经过东乌作战之后发现了这个问题,选择恢复过去的坦克师和坦克军级别的单位,来保证能够进行高强度的消耗作战。至于扛线巡逻以及步兵缺乏的问题,格拉西莫夫的理论认为,俄军未来作战的主要假想是在国土内进行的一场针对北约入侵的机动防御,所以会得到大量的民兵单位等等的补充,步兵缺乏的问题可以解决,事实上在这次的东乌作战中,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共和国的民兵确实承担了大量的作战任务,很好的补充了俄罗斯军队。

       当我们明白了俄罗斯军改之后的部队编成之后再去审视这次的俄乌战争,你会很大程度上明白为什么战场会打成这个样子了。由于俄罗斯军队一线部队缺乏补给部队,以及一线缺少步兵,所以开战第一周你能看到俄罗斯非常暴力的进行穿插作战,以及在没能清除乌军防空力量的情况下对基辅安东诺夫机场的vdv空突,同时丢弃了大量的重装备,与之相对的还有大量的伤亡,毕竟无论如何都会期望速战,能不拖很久还是不愿意拖很久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而在第一周的暴力穿插之后,你会在新闻中看到那个印象深刻的几十公里的补给车队。换句话说,很多所谓军事专家分析的俄罗斯军改失败,后勤补给问题很大其实根本不是问题,这是俄军军改之后一线单位作战任务改变造成的必然现象,与其说俄罗斯的补给出问题,不如说第一周的军事行动之后乌克兰已经失去了对俄军后勤线的威胁能力。而第一周作战之后的营级战斗群也需要休整补充第一周的各种消耗准备后续作战。与之相对的你会看到俄罗斯第一周的伤亡数字是两千人(这个数字我认为是可信的,因为俄罗斯作为战场的进攻方和控制方是可以做这样的统计的,毕竟还涉及到后续的抚恤和葬礼问题)。

       那么看到这里你就会发现一个巨大的问题,打了两州伤亡两千人,可是3.26俄罗斯公布的伤亡人数累计只有约五千一百人,你能看到俄罗斯还在空袭,乌东民兵依然还在推进,而南线俄军在强攻马里乌波尔的同时北线俄军却几乎在挂机。

       事实上这正是因为俄罗斯经过叙利亚战争,总结了一套叙利亚模式来解决进攻一个敌对国家所需要处理的一系列问题。这个模式特点在于省钱,这也是俄罗斯作战思想很重要的一部分,即成本管理。

       我们都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很多时候仗怎么打并不是军队说的算,而是政治家说的算,政治家说我想在三个月之内战线推进多少公里,打下多少城市,于是参谋部去搞作战计划,去和上面要预算,要补给,要人员。这种情景下军队是要去打很多烂仗,甚至要进行很多高威胁,高损耗的作战,在这种模式下想压打仗花的预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速战。

       那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呢?即打的虽然时间很久但是经济成本会很低呢?其实是有的,这也是俄军现在在玩的,即上面直接给军队划指标,今年你打这个仗就能花这些钱,死这些人,多的没有,想要钱你看看我脑袋值多少钱。在这种思想下的军队首先要有速战的能力,其具体表现就是开战之后要有能力快速杀伤敌方单位,同时也要能够用确定的资源干最大的事。钱不够大规模攻打三座城市,简单那我就选一个最重要的攻击,部队可以实现这个作战目标就行,余下的长期围困没事儿开两炮飞机扔几个炸弹打打高价值目标就好了,这种情况即是不能速战的情况,那就要保证军队有能力完成重点地区的进攻。

       正是因为这样的作战模式你会发现俄罗斯军队越打伤亡越低,不是因为虚报数字,而是因为俄罗斯主动降低了作战的烈度而专注于主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战场,或者是打那些稳定的低伤亡的仗,前者的例子此时此刻的马里乌波尔,而后者的例子是叙利亚。

       本文到此为止,希望可以借由此文让大家从迷雾中得以窥探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颠覆性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人道主义危机,之后会有后续的更新,更新速度取决于大家的反馈以及我自身找工作的情况,以上,晚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