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流派简史

张红口红  张红口红     2021-03-19      0

首页 > 电影

​​

从发明电影那一天起,到现在已经一百二十多年。在这一个多世纪的年代里,各类艺术中最年轻的电影,在世界艺术宝库中闪发出灿如宝石的光辉。百余年来,世界各国电影艺术家,拍摄出浩瀚如海、瑰奇多彩的影片,在这苍茫无涯的艺术海洋里,后浪推前浪,高潮继低潮,巨涛竞秀,激流勇进,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绚丽画面。

在这千姿百态、迷离纷繁的艺术作品中,外国一些电影文学家和理论家从电影艺术的发展史中找到了它们的源流,并归结各具特色的艺术传统。

电影的诞生,写实主义的基础,浓厚的商品色彩

电影不象其它艺术,不是古己有之,而是现代工业和科学发展的产物。先是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都和奥地利教授斯坦浦弗为了制作“视觉玩具”同时发明“幻盘”,后来由英国科学家霍尔纳改进为“走马盘”,使不动的形多成为连贯活动的画片。三十五年后,英国职业摄影师爱德华·梅布里奇,为了证实马匹奔驰时脚蹄是否着地,用三十四架照相机进行系列拍摄,创立了活动摄影的实验,是拍摄电影的原始。接着又有法国科学家发明“摄影枪”,作为摄影机的前身,也是萌芽状态的摄影术。而美国的大科学家爱迪生集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在他的助手英国年轻工程师狄克逊的协助下,把摄影和放映结成一体,发明“电影镜”。1894年4月14日在纽约百老汇大街开幕营业,作为一种娱乐商品供诸于世。与此同时,法国一家规模宏大的摄影器材工厂的老板路易·卢米埃尔,原是个优秀的摄影师,他总结了发明家和科学家的研究,完成了自已设计的“电影机”,还打破爱迪生“电影镜”映现的粗劣的动画片和丑角、舞女们简单而重复动作纪录,而是“重现生活”地拍摄下生活中那些活动场面,使它成为更吸引人的娱乐商品。他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的大咖啡馆里公开放映十二部短片,获得极大成功。这一天,也就是世界电影诞生的日子。

根据以上实际情况,后世的理论家得出以下结论:电影是科学和工业的产物,也是科学家、工程师、商人以及艺术家为了实验和营业,群策群力的结晶品;它孕胎于科学,问世时就带有浓厚的商品色彩。

当时,人们称电影为“活动照相”,也就是说,电影是以照相为元素。摄影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其本身就是真实的写照,要求逼真和纪录生活的原貌。这就为电影奠定写实主义的基础。路易·卢米埃尔在开创阶受一共拍了五十余部短片,都是真实的纪录。据说最初的一部就是在里昂工厂对街一幢楼房的窗口里拍摄工人下班时的情况。工人エ厂大门鱼贯而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已读摄入镜头(这也是电影史上第一次用“隐蔽源影法”拍片)。他还拍摄了父亲与朋友们玩牌、他的哥嫂在花园里为小孩喂奶的生活场景。还有街头艺人的献技、王子公卿的来访,以及电车行驶、马车来往,火车进站,船只靠岸等等,这些生活上琐碎但真实的见闻,第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时,象奇迹一般震动人心。传说有不少胆怯的人看到火车疾驶过来,竟吓得逃出大咖啡馆去。除此之外,路易·卢米埃尔尝试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和企业的可能性。例如:他拍摄《顽童戏水》的短片:一名园丁在花园里用水浇花,顽童故意在后面用脚踩住皮带,切断水源。当园丁转身观望时,他把脚放开,让水浇到园丁身上。园丁气愤,追打顽童,一道一逃,形成引人发笑的场面,取得一般纪录达不到的效果。卢米埃尔也就把它画成海报,贴在大咖啡馆门口,使商品具有娱乐色彩,吸引和招徕观众。

两个不同的创始和源流,逐步发展成两种不同的艺术传统

不论是爱迪生也好,路易·卢米埃尔也好,他们的电影既零碎而又短小,虽含有绝对的真实,但也过于单调和枯燥,观众可以惊讶于第一次,不可能使观众多次得到娱乐。有一位同时代的法国人乔治·梅里爱,他是罗布·乌丹剧院院长,又是个魔术师,经常在剧院里表演魔术,还演出木偶剧。在路易·卢米埃尔第一次放映电影的那天,他特地赶去观看,看到这是比自己的魔术和木偶剧更有吸引力,也更可以卖座的娱乐品,便出一万法郎的高价,想购买那架被称为“魔匣”的摄影机。他被对方拒绝后,就用父亲给他的遗产十万法郎,实现他作为电影制作的美梦。由于他本人是个艺术家,就使他以另一角度来掌握电影,他从纪录真实的电影片中寻求娱乐,也就是使它成为艺术的可能性。他以变魔术的手法第一次在电影中使用“特技”,他从美国的霍布金斯《魔术》一书中得到关于幻术和特技照相的知识,发明“叠镜”(把两个或三个镜头叠在一起)“替代”(拍摄时中止摄影,改变现场,再继续拍摄)和“溶镜"(即“化入”和“化出”)等等技术。使观众最感到兴趣的是《印度橡皮头男人》,影片里出现一个发疯的科学家,双手把自己的头搬下来,又把它吹大,一直到吹破为止。他还在电影中把自己一分为二,把头放在盘子上。另一部片子里他把兔子放进匣子里,然而取出来的是帽子:又把帽子放入,再变出活兔。总之,他把舞台上不可能表演的魔术,都通过摄影技术,使它们在电影中出现,他把电影当作魔术的新的手段,在观众面前打开一个幻想世界。除了这些纯娱乐性的短片外,他还拍摄了三部神话和童话片:《灰姑娘》,《格利弗游记》和《神仙国》。这是第一次把名著和舞台剧报上银幕,也可以说他是世界电影先驱者中第一个拍故事片。此外,使他在电影史上享有盛誉的是他接连拍三部科学幻想片《越过无形海》、《征服北极》和根据法国儒勒·凡尔纳和英国威尔斯的两部有名小说改编的《月球探险记》。他的摄影技术在银幕上创造了别开生面的奇观,也在路易·卢米埃尔和爱迪生之外,在写实的电影中开辟了以技术为主的新天地。

卢米埃尔和梅里爱两位世界电影的开拓者,他们在电影艺术的开创和发展上,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重要地位。前一位是以真实纪录生活原貌为宗旨,因此后人把他视为纪录性写实主义的创始人;后一位是把电影作为艺术品的大师,他在电影宫殿里开启了故事片的大门,并运用技术,使电影成为大众娱乐的一个重要媒介,后来的电影工作者,都把他的作品奉为技术性写实主义的源流。

这两个不同的创始和源流,随着时代的进展,和后人的继承,发展成为两种不同的电影艺术传统。外国有的理论家和电影史家分别称它们为“纪录性写实主义”和“技术性写实主义”(也有人称之为“技巧写实主义"或“幻想写实主义")。英国电影理论家罗埃·阿米斯又把在各时代产生的各种流派,归结为现代主义,自成一个传统。他还把这三个传统区别为“对真实的揭露,对真实的模仿,对真实的质疑”。揭露的要求是,把人物、事件及布景直接安置在摄影机前,让观众自己去观察。模仿则不在于提供真实生活,而是利用真实去制造和虚构故事,达到使观众赏心悦目的目的,而质疑是将真实和虚构混合在一起,使用客观的叙事和作者主观的观点,提出艺术家的人生观和对社会的质问。

传统形成之后,在发展中变化,又在变化中发展

由于不同的源流,发展和形成不同的传统。在不同的传统之间,既互相排斥,也有所联系。其联系的共同基础,是因为电影本身是体现逼真而具体的视觉形象的艺术形式;其不同之处,是在于异殊的创作思想、各派的艺术处理和不同的制作方法,就总的来说:每一传统的形成,都是与其它传统相互联系又矛盾对峙的连锁关系中产生的。

任何传统,都是逐渐发展,一步步形成。在形成之后,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发展中起着变化,又在变化中促进发展。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从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以及摄、录、美工程的发明和创新)、社会的需要(包括政治形势、观众的心理和欣赏水平)以及时代的变迁,都促使传统发生变化、发展和改革。以纪录性的现实主义传统为例:它源由卢米埃尔的那些纪录短片,因此最早的作品也就是纯纪录片,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被称为美国纪录片之父的罗勃·弗勒赫蒂和俄国早期电影工作者维尔托夫,他们主张实地拍摄,用长镜头纪录自然现象,事实上只是摄影机对准在发生的事实的纪录的产物;但在他们的后期作品中,弗勒赫蒂在纪录中也加上所谓的“舞台装饰”——即按照他的要求,重新安排和改换场景,纪录对象也依从他的指挥活动;维尔托夫和弗勒赫蒂不同之处在于:弗勒赫蒂是纯自然纪实,而维尔托夫着重在社会内涵上,因此他把摄影机比作眼睛:“我是眼睛,我是一对机械的眼睛。”要求通过摄影机反映事物的意义和本质,因而在纪录中含有主观的意识。在有了有声电影以后,纪录片有了更大的进展,更强调它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

在故事片方面,纪录性写实主义传统的早期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无声片导演冯·史特劳汉。他受到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在1920年拍摄了长达40卷的巨片《贪婪》。他是以纪录的方式叙述故事,用长镜头网罗众多的细节,细腻而琐碎。他把影片建立在一堆由客观观察得来的事物细节上,用理性的分析来描绘角色的感情。到1930年,法国的雷诺阿发展和发扬了纪录性的传统,他企故事片中使长镜头特别富有表现力:根据演员的特点在塑造角色,而且任其发挥:事先也没有完整的剧木,边拍边按实际情况补充和构成。他作为一个导演,创作的动力不是源由本人的思想感情,而是对客观的观察。他不虚构情节,而主张由现实本身讲述自己的故事,让现实本身感动人,说服人,作者不加伪饰和人工的虚构,但也反对自然主义的细节的堆砌,而是以一个完整的事件来表现和揭露人生。在作品众多的雷诺阿身上更为显著的标志是:他的产生于不同年代的影片,都富有所属年代的特殊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气息,以及他本人的思想发展。这就充分说明的一个传统的发展和变化,它们既是某个时代的产物,又是特定时代的声音。到了四十年代后期,也就是临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纪录性写实主义在意大利形成高潮一“新现实主义”,在世界电影史上焕发出举世瞩目的光彩。一些电影艺术家们遵循纪录写实主义的传统,使这一传统的作品达到艺术的高峰。

同一个传统,结出不同的果实

同一个传统,在各个国家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土壤里,会绽开各异的花朵,结出不同的果实。以技术性写实主义为例,被称为美国导演之父的格里菲斯,他崇尚梅里爱,甚至表示“我的一切应当归功于梅里爱。”他本人曾进行比梅里爱更有成效的技巧试验,创造了“蒙太奇"手法,使他成为美国好莱坞技术性写实主义传统的开创者。但由于美国的制片人都是些追求利润的商人,把艺术品当作纯粹的娱乐商品,致使“技术”走向极端,变成了幻术,以幻象代替现实,或者说是仿造现实,用迷梦一般的内容迷惑观众。以至人们称“好莱坞”为“制造幻梦的工场”。同样是技术性写实主义,在苏联,以爱森斯坦和普多甫金为首,他们也继承了梅里爱的源流,但通过技术来作政治宣传。他们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辉煌的作品,并为电影艺术奠定了里程碑式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在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发挥了带有启示意义的精辟论述,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铺展了广阔的道路。

我们今天不应作武断的结论:技术性和纪录性这两大写实主义传统,以及形形色色的几十种流派,孰是孰非,谁优谁劣。认真鉴赏一下它们的作品:每一传统和流派都是珍品,也都有败笔。而且时起时伏,不断反复,更多的情况是瑜瑕互见,利弊同存。到达纪录性高峰的新现实主义,由于它本身存在的缺点,十年不到,就使自己走向下坡。而一直受指责的好莱坞艺术商品,在三、四十年代却曾涌现出无数瑰丽的佳作。如果我们打消成见,则会在千姿百态的群花中发现灿烂夺目的奇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