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条电影
引子
新的一周,聊聊上周的两部新片。先打个分吧:
《扬名立万》7分,《梅艳芳》6分。
这里面,各有1分是加给“难得在国内院线看到一部非主旋律、且非爱情亲情主题的国产商业片”的——天知道如今这有多让人激动,尤其还一下子上了两部。
平心而论,两部电影目前的口碑,都有点虚高了。客观看,《扬名立万》在6到7分的及格之上,《梅艳芳》则显然是无法及格的。
但就像标题说的,这真的是今年,我最不忍批评的两部国产电影。
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和两部电影的题材有关:
非主旋律、非爱情亲情,意味着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迎合市场,而是出自本心。即便站在喜剧层面,把刘循子墨(《扬名立万》)和易小星(《沐浴之王》)做一个万合天宜的内部对比,也能看出来,后者的吃相要难看得多。
那位说了,合着题材还有高下之分呢?你这是题材歧视吧?
你别说,放在中国电影这个大环境里,很多时候作品与作品之间,还真是从一开始就高下立判了。
更多的原因,咱们下边慢慢聊。不过,虽然不忍批评,但基于口碑的虚高,还是从缺点聊起吧。
(有轻微剧透)
1.
《扬名立万》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对《扬名立万》,要说在前面的是:
所有围绕“它和剧本杀没有半毛钱关系”的批评,都是毫无意义的。
这部电影当然不是剧本杀,它的沉浸感、代入感和剧本杀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如果一个剧本杀爱好者冲着这点买了票,看完骂街很正常。但如果我们把批评的重点放在这么一个蹭热点的宣传行为上,那就着实有点跑偏了。(至于更多观众认可“剧本杀电影”这个概念,我只能理解为对一部好电影的加成式包容了)
《扬名立万》当然有不少问题,这里只说最大的那一个:
形式大于内容。
电影设计了非常多的包装手段,剧本杀、民国背景和密闭空间只是最外在的部分,其他则包括了万合天宜这批人最擅长的喜剧脑洞,以及各种爆梗金句、行业自嘲,乃至zz隐喻等等。
简单说,这种解构式创作,就是给当代故事套一个复古的壳子。电影所有的表达和主题,都是属于当下的,形式上则是五花八门,各种混搭的。
于是,单看形式本身,全是亮点。爆笑的、大胆的、动人的,应有尽有。
但一旦抛开形式只看内容,就全是槽点。强行的、刻意的、悬浮的,比比皆是。
说白了,当表达成为创作的第一目的,内容必然服务于形式,那么也就一定会出现所谓话剧感过强、电影感太弱的问题。
于是这难免让人想起5年前,大概同一时间公映的黑马,《驴得水》。
都是话剧范儿的电影,也都是形式和表达大过内容。
两相比较,《驴得水》在形式和表达上无疑更为极致,这是它口碑更高、但同时我也更不喜欢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扬名立万》显然注意到了——又或者是如今创作环境的表达空间已经不比5年前——当创作过于追求形式和表达,就会伤害叙事本体的合理性和可信度这个问题,电影在后半段明显在叙事上有所倚重和发力。对我来说,整个观影过程也还算享受,远没有当年《驴得水》那般全程不适。
2.
《梅艳芳》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对《梅艳芳》,一个萦绕观影全程的疑惑是:
为什么不拍成纪录片呢?
尤其是,电影中本就放进了很多真实的历史镜头,包括梅艳芳的演唱会实录和采访实录等等,而看过片的一定有这个感触:
电影的多数泪点、燃点,大都来自那些真实画面…
所以,豆瓣也有评论写说: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梅艳芳》感动,还是被梅艳芳感动。更要命的是,这样的操作,也就彻底把出演梅艳芳的新人王丹妮放到了工具人的位置上。
怎么想,都有些尴尬。
但《梅艳芳》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是创作者的初衷。
电影的初衷,是缅怀一代巨星梅艳芳,是监制江志强实现18年前许下的承诺,是集体怀念逝去的香港,是回望那个一去不复返的黄金时代,是唏嘘是感慨是引发一波大规模怀旧潮。
但可惜,这诸多初衷里面,唯独不包括,拍一部扎扎实实的好电影。
明白了这一点,电影的那些叙事流水账啊,事件人物选择的避重就轻啊,对梅艳芳形象刻画的扁平啊,就都说得通了。
3.
我为什么不忍批评
好了,关于两部电影的问题,我就只说那么多了。
那位说了,上面都快诛心了,还嫌自己批评得不够?
事实就是,该批评批评,但必须承认的是:
这两部电影的闪光点,放在当下中国电影的整体环境中,实在是过于耀眼了。
理想主义与人性光辉。
“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最可怕吗?”
“记忆。”
我知道很多人看完《扬名立万》,最被个体反抗强权的借古喻今所打动。这份勇气当然值得称赞,但在我看来,这不单单是胆子大那么简单。
最让我喜欢的,还是在中国电影中,看到理想主义的回归,感受到人性光辉的绽放。
一群落魄的电影人,面对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干的惨剧,犹豫再三选择探查真相,并最终远赴海外,赌上前途拍一部揭露真相的电影。
无关国家和民族之大爱,也无关亲情、友情、爱情之小爱,这就是最纯粹的人性之善。
结尾,尹正一路追上了女孩,伸出去的手,最终还是在一瞬间,缩了回去。
此时,揭晓真相已经不再重要,电影要传递的很清楚:
给受害者,多一些空间吧,不打扰,就是最大的保护。
相比牺牲自己、反抗强权的勇气,这份适时放下的温柔,最为动人,也最难得。
赤诚之心。
我知道这不应该被拿来当做称赞一部电影的理由,但看到68岁的江志强跟着电影,一个城市一个影院地跑路演,卖力地宣传,还是很难不被那份赤诚所动容。
回到电影。
在有限的空间内,我最触动的,还是来自人的赤诚。
“对人有义气,对歌也是”、“做人,要有头有尾有交代”、“上天给了我这么多,我左手接完吗,右手就应该回馈多一点出去”,以及那句中文很难翻译出精髓的:
“The show must go on”。
包括电影所回望的那个时代。
那是没有阴谋只有阳谋的时代,连黑帮都坏得如此纯粹;那是靠义气和赤诚还能打出一片天的时代,前辈提携后辈,理所应当,天经地义;那是明星受到最大限度尊重的时代,哥哥去世,出租车司机默默开车,听着广播出神。
梅艳芳是“香港的女儿”,也是为黄金时代画上句号的谢幕者。人们的确没有忘记她,但她也的确带走了巨星的体面,赤诚自此更是不见影踪。
结语
这两部电影,或许不太能被时间留存。多年之后还会记得的概率,着实不高。
但放在2021年的当下,它们的价值,不是那点儿票房所能承载的:
理想主义、人性光辉、赤诚之心,随便哪一个,都是这个行业一等一的稀缺品。
有时候会想,中国电影如此令人恨铁不成钢,到底是时代出了问题,还是人出了问题呢?
现在觉得,答案根本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珍惜那些值得被珍惜的创作者,鼓励那些值得被鼓励的作品,不要让他们和它们被无端埋没。
至少,这些创作者和这些作品,给了我们一点希望:
中国电影还没垮成中国足球。
中国电影,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