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就是一部适合逐帧欣赏的电影。
米娅和塞巴的故事
以冬……春……夏……秋……冬五个篇章讲述。
相识于冬季最终也迎来了感情上的冬季,季节的变化,不如情绪上的变化来得明显。
与《爱乐之城》有关的故事,有一段发生在奥斯卡颁奖礼上。一场关于最佳影片的乌龙。从上台到在台上被告知没有获奖的乌龙时刻。
乌龙时刻的发生,有一个细节逐渐表情包包,还有一个细节似乎不常被提及。前者和男主角有关,后者与女主角有关。乌龙时刻男主角瑞恩高斯林的偷笑的表情出现时,此时定格的,是月光男孩的信封。
“雌雄大盗”念错的信封,其实是最佳女主角信封的备用。于是乌龙事件中,不只出现了《爱乐之城》和《月光男孩》的名字,也还在不那么显眼的位置,再次出现了艾玛斯通的名字。
《爱乐之城》这部电影应该是在好莱坞奥斯卡电影引进史上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宣发案例。
前有奥斯卡热,甜虐电影高调定于情人节档,意料之中票房大卖。
好像就是因为全球大热,《爱乐之城》成为了一部备受国人喜爱的关于电影的电影。
后来,在第三次观看时,开始特别被塞巴这个角色吸引。塞巴是一个接近完美的角色。
他有才貌双全,有点清高,有理想,生活方式接近理想主义,所以他过的是贫穷的生活。因为他并没有把他最擅长的事情,变成赚钱的所谓的一技之长。
也许是这个原因,他与女主角才有机会在低谷相遇。
和米娅不同的是,米娅的生活轨迹更曲折一些,塞巴过得像个圣人,电影中所展示的生活碎片来看,他没有进行时的感情线,他的感情生活也没有后续,他的四季,无论秋冬春夏,都只有米娅。
也许是导演过份厚爱塞巴这个角色了。他完美到就像,才华没有被禁锢的完美女主角。
唯一的遗憾,是他因为工作,错过米娅的首演之夜。这个段落在我看来,也是叙事上的成功。因为如果男主角出现了,这场戏无论是首演成功还是失败,落点都容易变成一场毫无意义的男主对女主的安慰。这让女主羞愧到放弃梦想,显得没有再走这样那么有力。(我这糟糕的表述)
我知道了,塞巴就像一个情圣,一个天使。他在电影中有三次喇叭长鸣。
第一次是天桥上的大堵车,他鸣喇叭,与米娅初遇,摇头对她表示不满。他的不温柔,也就体现了鸣喇叭这种,有失公德的行为上。并没有语言攻击。说明他不紧帅,脾气也特别好。
第二次是在米娅群租房的窗外,是为了表达自己已经到了,属于外出约会的提醒。
第三次,则是梦想的转折。塞巴因为米娅随口说了一句,家门口是图书馆,彻夜赶到迎接她继续追逐被错误遗弃的梦想。
他不为自己做辩解,但能把事情做到完美,电影展现的男性的魅力,是非常干脆利落的,直接抛出一个完美的结果,比如他出现在米娅家门口、出现在咖啡厅、他正在自己的酒吧做开业前的调试。他就像一个活在了自己记忆中的人,他与他的过去和他和理想相伴。
他们的爱情就像他想守护的爵士乐,它们永恒地存在着,但永远都不可能再如全盛时期时那么闪耀。
梦想一旦真的实现了,远比现实主义的成功更加诱人,更富力量。米娅的梦想,有许多附加因素,比如被瞩目;塞巴的梦想则更纯粹,是提供一个可以让爵士乐继续存活的空间。
两个最终走上了实在梦想道路的人,就像两条无法忽视平行线。这样的人,也许只有在晚年再次遇到,且都单身,才有可能再续前缘。尚未消亡的爱,被放在了冰鲜的保鲜层,是观众和二人的共享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