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看到了電影《第一爐香》,一邊看一邊想到一個網絡詞:尬。哎呀,這部電影真的是好尷尬的一部影片,不要說那一對幾乎被所有觀眾否定的男女主角了,而是幾乎每一個角色都不對,包括那個被人誇讚為太美了的姑媽。當然,那個姑媽也是一個大敗筆,而且我也實在不覺得她美到見佛殺佛見鬼殺鬼的程度,我只是覺得一個分明一臉正氣的漂亮女演員硬要做出來風情萬種的樣子真的是要令人感覺尷尬萬分的。怎麼說呢?這就好像硬要把一株凌寒傲霜的菊花移植在嫵媚不可名狀的虞美人花上,結果就是既沒有讓菊花變得嫵媚起來,也叫虞美人花變得面目猙獰的嚇人起來了。有時候,1+1的結果非但不是2,而是叫人想不到也不大好接受的負數。
看這樣的電影是浪費時間?或許可以這樣說。可是呢,再轉念一想,這部電影原本不是張愛玲的小說,雖然它打著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幌子,到底不是張氏的作品呀,那麼,是不是不把它當成是張愛玲的作品看,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七七八八了罷?也未必。——導演許鞍華畢竟是華人影壇一流的導演,雖然年逾七十,畢竟寶刀未老,導演的功力擺在那裡的,所以整部電影,如果擺脫了「張愛玲」三個字,應該還不算壞到無法看。只是,給人感覺七七八八不舒服的,是女主角。是的,如果說電影《第一爐香》裡處處是硬傷,那麼年輕的女明星馬思純也稱得上是最大的敗筆之二的其中之一,另外的敗筆是彭于晏,容後再說。先說馬思純。
馬思純是那種長相偏於老實憨厚的類型,是否因為是這個緣故,所以投資人才將葛薇龍這個角色給了她來演?他們心裡張愛玲筆下的薇龍應該是老實憨厚的女孩子?那這應該是一個誤讀罷?我是讀了那麼多回的小說《第一爐香》,薇龍給我印象從來都不是老實敦厚的女孩子。當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薇龍被視為老實敦厚也是別人的解讀,按照這種解讀尋找一個有敦厚感覺的女演員也沒有什麼不妥,只是呢,樣子顯得老實敦厚的馬思純演技似乎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好,反正,在《第一爐香》裡,馬思純飾演的葛薇龍事從頭到尾就只一個表情,——面無表情。馬思純的葛薇龍不管遇見什麼事,臉上永遠都是什麼表情都沒有,似乎不管什麼事,在她都不會引起來絲毫的情緒波動,這實在叫人無法想像,畢竟,按照小說裡寫的,薇龍是一個才十八九歲的女孩子呀,怎麼會就已經有了如此老辣的境界了?——凡事都絲毫不會引起任何波瀾。這簡直有一點嚇人,也怪道電影裡的姑媽在薇龍那裡並不顯得多麼精明會算計,而是明白的壞。馬思純還真的是演得失敗。
當然,也有很多人嫌棄馬思純珠圓玉潤的身材,說她膀大腰圓,有那麼誇張麽?並沒有,但是一般而言,十八九歲的女生應該纖細的多,張愛玲筆下其實寫出來過薇龍的胖瘦的,——「便叫睨兒去尋出一件鵝黃絲質襯衫,鴿灰短褲,薇龍穿了覺得太大,睨兒替她用別針把腰間折了起來。梁太太道:『你的腿太瘦了一點,可是年輕的女孩子總是瘦的多。』……」電影裡,姑媽梁太太倒是瘦的,姪女薇龍卻有一點虎背熊腰的感覺,果然給她穿了她的衣服豈不是要把衣服給撐破了?導演怎麼能這樣粗心呢?簡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當然,電影是改編,不必要完全都和小說一樣,更何況,電影編劇王安憶本來就對別人她是現代的張愛玲這樣的說法頗不以為然,當然要藉著這次改編的機會將她和張愛玲分開,所以,電影裡不時有王氏風格的台詞出來,而沒有張氏的特色。只是,這柔和了張愛玲原意的王安憶的電影劇本變得詭異起來,有一點不驢不馬了,也是一種遺憾。
說到了詭異,電影還真的是有一點詭異。當然,負責這詭異的自然非梁太太莫屬。梁太太也是有詭異的條件的,——她是個寡婦,作為未亡人,自然就跟死人有些關聯了。而關聯了死人的梁太太怎麼會身上不帶有一點詭異呢?所以,後來跟喬琪喬新婚蜜月裡的薇龍要陪著「uncle」司徒協去上海「出差」,在上海燈紅酒綠的場所都看見了黑白世界裡的梁太太自然就帶著鬼氣,——是薇龍幻視?還是梁太太陰魂不散?誰知道呢。我不大明白王安憶在寫劇本的時候為什麼要如此寫。有人告訴我說因為要給梁太太加戲。這還真的是好笑,給梁太太加戲就要給她蒙上一層詭異之氣?這是高級黑!「見了鬼了!」也不過如此。當然,帶著鬼氣的梁太太也沒有小說裡寫出來的那種風情萬種的感覺,出場時美是美的,卻不是小說中那般,而是凌厲的美,而且女明星個子太高了,不是小說裡的「嬌小個子」。當然,改編嘛,自然可以把她的個頭改高一點,卻是敗筆。
電影裡的兩個女主角說完了,男主角也就沒有必要說了,反正呢,彭于晏的喬琪喬根本不是喬琪喬,倒是一個精壯男兒跑錯了地方,想要假扮一回彷彿石膏像一般的蒼白瘦高的公子哥兒。喬琪喬是瘦高個子?當然是。小說裡張愛玲把喬琪和薇龍先前心儀的盧兆麟有過一個對照:「和他(喬琪喬)一比,盧兆麟顯得粗蠢了許多。」那麼,盧兆麟是什麼身形呢?「高個子,闊肩膀,黃黑色皮的青年」。哎呀,這是彭于晏的樣子呀!怎麼到了電影裡,彭于晏卻變成了石膏像一般蒼白細瘦的喬琪喬了?難道是要跟膀大腰圓的薇龍匹配?這樣一想也對,果然給精壯的薇龍配一個纖瘦的喬琪,只怕配不起。所以,精壯的彭于晏就成了喬琪喬了。當然,也就有了「第一爐鋼」的笑談了。
電影《第一爐香》拍得真那麼不堪麽?其實也未必。只是呢,假若許鞍華導演,王安憶編劇不告訴大家這故事的取自張愛玲的小說「沉香屑 第一爐香」或許人們不會覺得電影有多麽不好,畢竟,許鞍華和王安憶的實力在那裡擺著的,她們兩個聯手是強強聯手。只是,她們改編的是張愛玲的小說,而張愛玲的小說向來難改,——人們對改編的要求太高了,既要保持張氏的神韻,又想要看到新鮮的東西,多麽難!王安憶在電影裡加入的幾句明顯帶著她的特點的台詞,非但沒有給人帶來新鮮感,倒反而讓人想起來了一個詞了,——雲泥有別。當然,張愛玲不會是泥。真是弄巧成拙。嘆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