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但大受震撼,豪华阵容能拍出三个《沙丘》

翠莲奈尔  翠莲奈尔     2021-12-17      0

首页 > 电影

​​喜欢甜茶的观众们最近可太开心了,因为他又有新片即将上线,就是这部《法兰西特派》


最会平面设计的导演韦斯·安德森再次「作图」,这次,他把一整部电影做成了一套精装杂志。


《法兰西特派》海报《法兰西特派》海报


如果你还没有听过韦斯·安德,没关系,那么这些片子你一定听过或看过。


⬆️《布达佩斯大饭店》⬆️《布达佩斯大饭店》


⬆️《月升王国》⬆️《月升王国》


⬆️《犬之岛》⬆️《犬之岛》


他的每一部电影都堪称绝美,

豆瓣评分也都相当高。



这部《法兰西特派》用了三年时间才跟观众见面,可真是吊足了胃口。
7月12日戛纳首映,金棕榈奖提名;10月22日美国,同档期电影里热度最高;12月2日香港上映,大陆影迷表示“馋哭”……


演员阵容也是万众瞩目的焦点,这次比以往更加华丽。


华丽到什么程度呢?

说他可以拍三部《沙丘》也不为过。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影帝级演员,也是漫威宇宙里的「收藏家/收集者」;


阿德里安·布劳迪——凭《钢琴师》获得第75届奥斯卡小金人;


蒂尔达·斯文顿——第80届奥斯卡最佳女配,也是漫威宇宙古一法师扮演者;


蕾雅·赛杜——邦女郎,前段时间刚看了《无暇赴死》;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三块广告牌》赢麻了之后,又靠凭借《无依之地》三封影后。


甜茶就不多说了,还有《西部世界》的杰弗里·怀特,以及一个出场没多久的客串爱德华·诺顿……



这样一部众星云集的大电影,老实讲我看的过程是有些痛苦的。


看惯了快节奏的爽片,对我来说这种画风略有不适。从审美角度上看确实画面极度舒适。


但从叙事上面来看,可以说是没什么意思……


所以我试着换种思维方式,从杂志的视角去理解,就更容易有代入感。



讲这部又文艺又晦涩的电影之前,

想问大家一个暴露年龄的问题:

收集过报纸杂志吗?

呃……我有,很多。



学生时代到前几年我都热衷于大量足球、科幻、国家地理类杂志报纸,到现在都压在书柜底下。


那时候买杂志的时候会有那么几页彩色的,其他都是大量文字版黑白页。 



如果有一期特刊,夹带一张大一点的画报那真的是赚到了。


而《法兰西特派》,就启发自安德森本人对《纽约客》杂志的热爱。



黑白的部分如同文字,具体呈现文章内容,而彩色的部分则如同文字间的配图和插画,为故事增加气氛和注脚。


那种哀伤的、浪漫的、古板的情绪,包含着对纸媒时代无声无色的缅怀。



安德森导演不仅同时在“彩色”和“黑白”画面来回转化,还用了旁白、定格动画,甚至在画面比例上大做文章,大量使用了1.37:1的画幅。



很多画面的摄像机都是静止的,只有剧中的人物在动。


像是《哈利波特》的魔法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页又一页的立体插画。



韦斯·安德森在采访中说,这部电影的创作初衷,是因为他自己作为一个美国人,却大部分时间在法国生活。


因此想拍摄一个在法国生活的美国人的故事。

所以,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架空的法国城市。



片名《法兰西特派》是一个虚构的美国驻巴黎报社的名字,原型是《纽约客》杂志。


影片中杂志主编亚瑟的原型,就是《纽约客》的创办者哈罗德·罗斯。



如果你不想看这部枯燥的电影,

那么这篇文章足够了,

截图全部按照电影比例还原。



受父亲的影响,年轻的亚瑟·霍伊泽召集了一个团队,搜罗了最好的记者。


把法国的《周末野餐》改版为《法兰西特派》——创立了一份涵盖人间百态的全新杂志。


美国几家著名的图书馆的书架上,都有这些优秀记者的作品。



这些优秀的人才中,有一位擅长高质量金句的高人;一位被人称道了30年的话题人物;一位盲人记者;一位权威的法语学家……


亚瑟对每一位编辑都非常宠爱。



50年后亚瑟去世,才再次回归自己的故乡——堪萨斯州自由城。


当时,他主编的杂志订阅量在50个国家超过50万。



而在亚瑟去世前,他立下了遗嘱:解散报社、销毁文件、清空编辑办公室,解除员工合同并给予补偿、然后停刊退款。



然后,电影开始倒叙……


就一次刊物的出版,编辑文章去留的问题,工作人员展开讨论,决定是否应该毙掉几个人的文章。


然后比尔·默瑞扮演的亚瑟这样结束会议⬇️


然后是欧文·威尔逊饰演的编辑赫布森·萨泽拉克的一篇旅行指南。



参观城中古迹,然后揭开这座「无趣镇」的面目——


充斥着老鼠、害虫、街头流浪汉、扒手、尸体、监狱的美丽的小镇。



注意这里比例回到大概16:9,

好像是杂志中缝的左右两页,

仔细看,不是静止画面。



第一篇专题文章就有关于监狱——《混凝土杰作》


天才与投机者并存的当代艺术世界——作者贝伦森



杀人犯摩西·罗森塔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是一位画家(算是吧),擅长抽象画。


他因为谋杀两人,被判入狱五十年。



故事开始,他在为狱警女神西蒙娜(莉亚·赛杜饰演)画全裸照。



作品是这样的:《监狱J区赤裸的西蒙娜》



在一次监狱举办的艺术展上,来自黎凡特的艺术商朱利安·卡达齐奥(阿德里安·布罗迪饰演)发现了这幅画。


朱利安也是一名犯人,因为偷税漏税。



朱利安想通过投标的方式,用25万法郎买下这幅画。


另外,他认为加上一些背景故事的杜撰,摩西或许可以声名大噪。



摩西出生于富裕的家庭,一个犹太混血马场主的儿子,在法国历史学院接受过高等教育。


长大后,他投身艺术,在世界各地作画,变得痴迷而疯狂,最后在酒吧里砍下了两个欺负老头子的年轻人的脑袋。



摩西十一年没再作画,直到见到了西蒙娜,报名了监狱的兴趣班,并向西蒙娜展开了一系列的求爱。


或者说,爱情,重新激发了摩西的艺术灵感。



艺术商人朱利安一出狱,就开始做生意了。



三年时间,这幅谁也看不懂的画被炒作为天价,杀人犯摩西成为了明星,艺术学校的一门课,外面的人赚得盆满钵满。


可是,监狱里的摩西,什么都没有再创作出来。



在受尽逼迫之后,摩西终于创作出了新作品。


朱利安邀请了世界各地一众名流,贿赂监狱管理人员来参观这些新画作,拜访伟大的画家。



不过,摩西把这些画,直接画在了监狱的墙上。



随后,监狱发生了暴动,摩西救下了贵宾了文化部长,以终身缓行的方式获得自由。


20年后,这些画被运往自由城……



第二篇专题文章——《宣言的修订》


一个关于学生群体抗议者的生活故事——作者露辛达·克雷蒙茨



三月一日,一场不成熟的反对建制派的运动,


凌晨时分,大学生们与校方的谈判突然破裂。谈判主题是「男生是否有权进入女生宿舍」



运动的发起者齐费里尼B,19岁,是一位魅力四射的国际象棋棋手和活动家。


这张图纯粹为了甜茶。



三月五日,作者克雷蒙茨来到齐费里尼B家中吃饭,


齐费里尼B的父母一心想给克雷蒙茨介绍一位男朋友。



不过克雷蒙茨并不想结婚也不想生孩子,她认为这些事情会成为写作上最大的障碍。



去洗手间补妆的时候,她遇见了躺在浴缸里写宣言的学生游行宣言的齐费里尼。


他希望克雷蒙茨夫人帮他校对一下自己的文字。



看得出来,克雷蒙茨对朋友夫妇介绍的男朋友并不感兴趣。


这人看起来很糟糕、邋遢,还有些秃顶。



而克雷蒙茨夫人真正的相好对象,是这位19岁的学生代表,也就是密友夫妇的儿子——齐费里尼。



此时,学生运动如火如荼,政府服务暂停一周,公共交通停滞。

垃圾成堆,无人清理,学生罢课,没有人送邮件和牛奶。



克雷蒙茨与齐费里尼在一起,把学生们的想法和故事写成文章,发表在《法兰西特派》上。


而小朋友呢,刚好喜欢成熟女人的从容冷静。


不过,学生运动永远都是同样的结局,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诉求到底是什么。


只是一味地游行和示威甚至内讧,各个团伙都有对头。



莱娜·库德里就是齐费里尼对头首领。


两个人针对男生去服兵役是不是放弃原则进行争吵,来来回回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这个短片以极快的速度,展开了三人之间极有浪漫气息的三角恋,快到让我觉得莫名其妙。



而克雷蒙茨夫人在这场学生运动里,也最终打破了她的新闻操守,卷入了事件之中。



第三篇专题文章——《警察局长的私人晚餐厅》


故事从一篇美食报道开始,却令人意外的转向了黑色的悬疑——作者罗巴克·莱特。


图片图片


厨师内斯卡菲耶已经功成名就了,他是市警察署长私人餐厅的主厨,警察料理已经成了一种精致的菜系。



记者莱特受邀到警察署长家里做客,认识了署长儿子——吉吉。



全家人都在进行欣赏内斯卡菲耶厨艺的时候,署长接到了一个电话——他的儿子被绑架了。


要求是释放或者处死一个叫做阿尔伯特的犯人,否则就会虐杀他的儿子。



这个人被称为「神算」,是一名会计,现在被关押在鸡笼房里。


他的手里,存放着市内三大非法财团的工资存根。



动用各种关系,很快找到了绑架犯,是一群受雇佣的盗贼和枪手。


其中包括三位有毒瘾的歌舞女郎。



在双方激战交火期间,吉吉饿了,他不断在水管上敲打着摩斯密码「送厨师来」。



经过谈判,内斯卡菲耶被送进犯罪团伙内部,给他们带去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顺便下了剧毒。吉吉得救了。

而最后这段追捕镜头都是动画。



最后,片尾回到开头的亚瑟去世的讣告。



电影的布景设计和世界观建设一如既往的完美无瑕,让强迫症患者极度舒适。



严丝合缝的对称式构图,精致而复古的复杂布景,明艳夸张甚至有一点卡通的配色。


至于故事的深意,相信很多厉害的的人可以解读出很多不同的点。



但是在我看来,只是让所有角色“看上去好有趣”的几个小故事,但也仅此而已了。



大家可以在影片的结尾看到长长的致敬名单:其中不乏雅克·塔蒂、希区柯克、大卫·林奇等等。



用导演安德斯自己说法:《法兰西特派》是写给法国电影的一封情书。


除了向《纽约客》和新闻工作者致敬之外,也向电影工作者致敬。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