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是枝裕和摘走金棕榈奖,《小偷家族》为何能够直击人心?

编导时刻  编导时刻     2022-01-20      0

首页 > 电影

​​《小偷家族》看似平淡散漫,实则精心编织了情节的表象与人性的真相,并在人的私心与宽厚之间构建了一定的情绪张力,表现了人们在窘迫的现实与内心的暖意之间的挣扎。但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也并非尽善尽美。对于一些观众来说,这是一部缺乏高潮,缺乏核心悬念、煽情场景的影片,如同一杯白开水般缺少调味品,更不可能像冰冻可乐般冒出汩汩的气泡。影片的得失都在于细节。这些细节也许有真义,也许太过琐碎且存在意义上的重复。尤其是后面通过警察的审问,迫不及待地向观众交出了所有底牌,与前面所营造的氛围不太协调,而更像是叙述者为了使影片不至于在拖沓与散漫间失去张力的一种补救。

 

是枝裕和用纪实主义的镜头,盯住了这个偷来的家庭。与以往影片中摄像机对角色一直保持着旁观的纪录风格不同,他在访谈中讲到,在现实主义基调上,镜头有了寓言的成分。父子深夜球场聊天一场戏,俯拍镜头中,画面上方的水波,球场上非自然主义的用光,祥太所讲的小黑鱼故事,构成了生活在水下的象征。

 

当一家族整齐地坐在屋檐下观赏远处的烟花时,影片并未通过反打镜头让观众看到烟花的绚丽与灿烂,而是以一个俯拍镜头,展示了底层人物卑微的生存状态。即使这群人只能身处简陋寒酸的内景,影片依然用最大的善意,表现了他们所拥有的海滩、河边等外景。这实际上,也抛出了一个道德上的两难命题:虽然常因窘迫、动荡而被人轻视或同情,但当事人也有自己的快乐与满足;当我们指责太治向两个孩子传授偷窃技巧时,可能忘了一个事实:他们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长久栖息之后,早已模糊了是非曲直的绝对标准。

 

在影片细节的的处理上,导演似乎独具匠心。影片中,奶奶谢世前带着淡淡哀伤对生死了无痕迹的日式凝思,小由里心知肚明却欲言又止的木纳,少年祥太良心发现的自投罗网等,终于使这个家庭分崩离析。影片依赖细枝末节逐次递进,建构出近乎自然主义的缓慢、松散、琐碎的生活场景和人生常态,既不渲染悲伤也不做道德评判,浸润着小谜团、小幽默、小快乐、小伤感的有限温情,由最初的模糊变得清晰起来。全片始终蕴含着对社会底层的深切观照以及对社会不公的隐喻,让人在暖情的心酸里产生对卑微者的深深同情和强烈共鸣。另外在影片中,最打动人的一个瞬间,可能就是警察质问大治为什么要让孩子偷东西。他没有抱怨贫穷,也没有狡辩道德,而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是我唯一能够教给他们的东西了。”这句平淡的话语中,蕴含了最伟大的父爱。

 

《小偷家族》没有讴歌底层人物相濡以沫的情怀,以及在穷困中坚守的美好道德,而是用一种冷静又隐忍的手法,揭示了苦难对人性的伤害,从而让观众在斑驳陆离的现实中,顿悟人生的艰难、人性的复杂。就像在影片的最后,我们发现在这一家人相依为命的背后,藏着很多关于人性黑暗的可能性,但是导演并没有在此时对这几个在底层社会中苦苦挣扎的可怜人做出道德评判,甚至都没有对他们的过去给出一个确定的解释。可以明确的是,导演肯定了这家人之间的爱是真实的,让观众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理解人物的动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