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真能用 iPhone 拍电影吗?

Derrick_Zhang_  Derrick_Zhang_     2022-01-22      0

首页 > 电影

iPhone 的一年一度年度贺岁片今年也准时上映了。


本土导演带来了具有明确个人风格的电影短片《卷土重来》。目前该片已经在各个社交网络上映,所以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我建议可以先观看本片。因为只有看过后,本篇文章的一切讨论出发才有意义。


其实用手机拍电影这件事,一切还要开始于《三分钟》,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三分钟》依然是可以写入教科书的营销事件。但你也注意到了,这里说的是成功的「营销事件」,苹果推出的新年短片它的性质还是「营销广告」,无论你怎么去包装这件事,都无法改变这一点。


但这一点并不是批评,恰恰相反,这可能是最好的赞美。因为任何艺术表达媒介的繁荣基础都是商业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也是基本的艺术理论。


但这几年当观众开始习惯了「新年贺岁营销广告」以后,苹果的新年短片似乎不灵了。尤其是这几年的讨论声量,越来越小。直到去年的《阿年》,到现在包括我这个为《阿年》写过影评的人,都无法记住情节和角色。而在经历了这样的失败以后,苹果似乎也意识到什么,所以可以看出在这部《卷土重来》中花了很多不同的心思。


虽然在《卷土重来》的字幕里写得很清楚,这部短片的剧本创作是导演张猛本人,但这部短片除了表层的主旨以外,似乎苹果也在尝试回答一个使用 iPhone 拍摄非常核心的问题:

「普通人的 iPhone,真的能拍电影吗?」


而这也是我写这一篇文章的核心出发点。


而我写这篇文章,可能稍微有一些些不同,因为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会从三个视角来回答。


首先自然是导演的创作视角。在观看本片以后,我也获得了和主创团队沟通的机会,所以在本文中我会引用本片导演团队,以及影像团队对于 iPhone 影像的看法。



其次是本片「戏中视角」,或者更加直接的是苹果公司的商业视角。短片的核心是广告,但苹果的广告向来都是胜在价值观,所以片子这一次的「戏中戏」设计其实就是为了方便回答这一问题。


最后是我这个普通人。但我这个普通人有一点不同的是,我自己真的使用 iPhone 进行了一次电影创作。


由于我完全没有接触过电影工业,所以是真真正正的「草台班子」。我在去年用三天时间完成了一部 iPhone 拍摄贺岁短片。片中甚至是每一个演员,都是我老家的实在亲戚。不过说来巧合,在去年我选择的题材和这次张猛导演选择的乡村不谋而合。巧合的不仅仅是题材,这个我们先按下不表。今天的视角来看,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但这部作品给予了我许多思考,短片的名字叫做《补习班》,现在你可以在我的社交平台上看到这部片子。


也就是说,这第三个视角某种意义上,是「一位真的对使用 iPhone 拍电影进行实践的普通人」。


那我们开始吧。


我们先来看看,普通人用 iPhone 拍电影,需要做什么。


其实不管用什么拍电影,iPhone 也好,专业的电影机也好,你都是需要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而由于电影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它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这就是为什么,电影至今都是一个团队工作。对于普通人来说,你需要面临以下四个环节:


01

剧作


剧作是电影的起点。


苹果选择张猛导演是有眼光的,并不是所有导演都是有剧作能力的。而张猛导演的《钢的琴》《大耳朵有福》都是典型的剧作水准高的电影。


在本片的演职员表中,剧作的署名是导演本人,但显然这其中没有写上的名字是「苹果公司」。这并不是说苹果公司控制创作,而正如前面所提这部短片是商业营销性质,所以创作过程本身就是是一种商业平衡。


而且本次的短片也是从新年贺岁以来,苹果手机主动出现在影片中,这显然是张猛导演在剧作阶段中最为直接的「创作障碍」。不过,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导演的必修课。毕竟「资方」这个角色本身,就是电影产业中的一环。就算是今天那些叫得上名字的大导演,都依然要面临这样的问题。



但相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大导演和商业的平衡都是「甜蜜的烦恼」。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你在剧作阶段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没钱」。

你可能会很奇怪,这么艺术的一件事你为什么上来就要谈论钱。原因其实很简单,你可以有很多精妙绝伦的想象,但是这些想象的每一秒,都需要钱来落地。


就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我的《补习班》里有一场「烟花」的戏,在《卷土重来》中也有一场烟花的戏。后者可以轻描淡写的直接用几秒的镜头,但在补习班里,这几秒我可心疼,因为我真的需要去购买这些烟花。但更难的是,你想要拍浪漫的烟花对吧,可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都不能燃放烟花,也就是说:


这甚至是「有钱都不行」的问题。


对于普通人而言,在剧作阶段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需要「向可实现的现实低头」。所以原本我的《补习班》中设计了很多镜头,后来要么因为贵要么因为技术力不够就去掉了。也就是说,在剧本的创作阶段中,你就开始需要妥协。


当然对于张猛导演来说,他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命题作文,所以在展开想象之前,一定有许多早就画好的边界。


而这些边界在过去的苹果贺岁短片中,都对最后的成片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限制在时长,情节的转折必须层层递进。比如限制在价值观必须积极,不能出现任何的负面。而这些限制,是前几年苹果贺岁短片略显平淡的直接原因。


而反过来,如果想要这部短片成功,这两点也是核心要素。


不信你回看《三分钟》,你会发现它成功就成功在剧作本身上。因为三分钟这部短片本身可以说几乎就是为了「短片影像」打造。这和今天社交网络上所谓的「爆款短片」都是一致的。首先由于情节三分钟时间的特殊性,它的快速递进转折是符合观众心理预期的。


其实某种意义上,它就像是电影高潮的截取。就像最近很火的《开端》一样,《三分钟》直接截取了其中车上爆炸的几分钟,自然「爽」。而在价值观上又是第一次有手机商业品牌纯粹的输出「团圆」的概念,对于观众还是一个新鲜玩意,所以它一炮而红。

也就是说,《三分钟》本身的剧作就是为了短片设定。


而从这一点上来看,《卷土重来》野心更大。张猛导演整个的剧作都是按照传统的电影剧作开始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短片开头的打戏,其实说白了,这段戏无非就是交代男主的内心困境,明明一个闪回就能解决,但导演还是完整地拍了。其实它就是为了能够给观众更好的输入情感体验。


而且还有一个细节是,短片中还罕见的出现了多条情感轨道。比如父亲的「爱情戏」和儿子的「爱情戏」。这些情节其实完全可以去掉,并不影响剧作的进程。但是这些情节的出现,其实正是人物性格「弧光」的展现。这是一部电影的血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过往的苹果短片看起来干瘪,因为人物脸谱化。不是导演不好,是实在是剧作时长不允许刻画时间。就说贾樟柯,可以为了塑造人物让我们赵涛在电影里跳上个五分钟,但显然在《一个桶》里无法做到。


因此我们看到,这一次的《卷土重来》直接就来到了 23 分钟,是苹果新年短片的时长之最。


但即使如此,还是有着许多妥协。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情节转折都有较少的铺垫时间,全部都是用最高效的方式直接递进。


男主失意回村、父亲提议拍电影、父亲失败、儿子开拍、儿子和父亲遇到苦难,最后达成和解。这已经是一个完整的 90 分钟剧作结构,想要 20 分钟结束,自然还是要追求「效率」。



但张猛导演做得足够好了,甚至是比以往的其它导演做得都更好。


我自己在挠头写《补习班》本子的时候,有多痛苦今天我还记得。在幕后采访中,得知张猛导演写《卷土重来》用了三天,还是不的不感叹才华的差距。巧合的是,《补习班》我选择了乡土题材,而《卷土重来》也是同样的乡土题材。但无论是从立意,还是剧情走向上,都差几个《一个桶》。


这是比我前面提到的拍摄完成现实更难得东西,也是更宝贵的东西。


「走出去的人,回来看看,别人眼里的破土,我心里的火星。」


某种意义上,这是在逃脱了团圆主题以后,张猛导演在正向价值观里选择的最正确又真挚的选择。尤其是当你有一天也想要开始创作的时候,回归故里永远是最佳选项。


这也是我要拍《补习班》的原因。


02

美术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卷土重来》的演职员表,你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


在这部短片里,人数最多的是美术相关。这里的美术是一个大概念,包括道具、置景等等。其中道具有 25 人、特殊道具有 17 人、置景有 17 人。


我看到很多人注意力在片场的辅助器材多么贵,但我告诉你这些人力才是最贵的。薪资不谈,就说这简单的美术团队,已经超过 50 人,他们的差旅成本都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那么这些很贵的人,贡献了什么?


贡献了无价的创意。


在剧作阶段,我讨论了剧作时你会遇到的「金钱」困境。其实这个困境,短片里某种意义上给出了一个最为标准,但也是最难的一个回答:


「创意和想象力。」


在剧情上,整个火星拍摄遇到的最大困难其实并不来自于拍摄器材。比如父亲的拍摄受阻来自于「场景和道具」的落后。所以在父亲拍摄受阻以后,儿子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去重新选择拍摄器材。但 DV 换 iPhone 这个情节改变,还是蛮有趣的。我们在拍摄环节再说。


话说回来,儿子做的第一件事是带领村民重新制作道具和勘查场地。


而这一点在儿子开始拍摄以后,有着明显的反差。从破麻袋开始的宇航服,到各种制作精良的废土风格图形设施,让整个短片一下子真正的科幻起来。



我在《补习班》中,启动拍摄以后场地真的是最伤脑筋的。因为不是正规拍摄,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简单的,如何规避路人都是老大难。更何况,在一些特殊场所的拍摄,都需要获得批准。但场地还好克服,可一些置景层面的难题几乎无法完成。


不过虽然读到这里,你可能依然热血满腔,觉得自己也是那个不缺想象力的人。那我可能要告诉你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


「专业和不专业,差的可能就真的是这想象力。」


因为想象力还依托于审美观察。


而且在这部短片的剧情设计上不知道是无意还是有意。大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部戏中戏的火星救援之所以能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不是父亲自己本身有什么「想象力突破」,而是有了从业经验的「儿子」参与以后才开始。


也就是说,虽然苹果口口声声说普通人拍大片,但在这部片子里让「小片变大片」的人是「专业人员」。


比如全片中,最大的创意亮点,火星的表面是一口锅底。



要知道,锅底跟了村民这么多年,没人和火星联想,而儿子却可以,这显然是他的从业经历给予的,或者是说他的审美经历。


因为他至少看过火星,才能联想。


但普通人又有几个人真的看过「火星」。


也就是说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创意的确可以弥补美术的不足,但激发创意的想象力才是普通人的边界。但这并不是说,作为普通短片导演的你,没有这个本领就无法拍摄。其实答案,回到这一部分的开始:


「你需要的是团队。」


比如真正改变宇航服的是村里优秀的裁缝,让火箭上天的是村里的电焊工,甚至是那匹插着翅膀的驴,他们都是真正的「专业」。



这也是我在《补习班》拍摄的最大收获,并不是没有普通人能拍的电影,只是没有「一个」普通人能拍的电影。


03

拍摄


在美术部分,我说《卷土重来》中父亲和儿子最大的区别在于想象力。除了这一点以外,父亲使用的是 DV ,而孩子使用的是 iPhone。


显然这里 DV 是代表的「传统」的电影短片创作方式,而 iPhone 代表的是新锐的电影创作方式。但有意思的是其实 DV 和 iPhone 是「同病相怜」,因为 DV 和 iPhone  都扮演过对于「传统电影机」的冲击角色。尤其是 DV 刚出现时,几乎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不严肃的创作方式,批评声音并不一定比今天手机少。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今天熟知的很多大导演曾经都是 DV 的坚定支持者。比如贾科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对于 DV 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但在展开 iPhone 拍电影这件事的讨论之前,需要明确的知道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1.贾科长喜欢 DV,本身在于贾科长对于电影题材的偏爱。我们都知道贾科长是喜欢纪录片的,而纪录片是追逐纪录性的。


2.苹果的新年短片都是商业片,表层和里层的含义都是如此。而商业片是追逐表达性的。


所以,对于 iPhone 拍电影这件事我觉得也要进行这样的分开讨论。


先从这部《卷土重来》开始。


还是需要再三明确,《卷土重来》肯定是商业电影。而商业电影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工业性流程非常完整。所以摄影机仅仅是整个体系中的一环。其实我们也心知肚明的一点就是,对于这样的短片来说,能够使用 iPhone 拍摄来说,本身只是证明 iPhone 影像的一个上限。



所以对于张猛这样的专业电影导演来说,使用和不使用 iPhone 对于自己的创作表达都没有本质影响。但对于苹果,对于 iPhone 来说,《卷土重来》可以说是近几年以来 iPhone 影像能力的最好总结。尤其是证明了,iPhone 这几年的三摄系统以及电影效果模式的确到了一个完全可用的状态。


这种可用显然并不足以取代所谓的电影机,但也的确正在成为一种选择。


在影片的幕后采访中,摄影指导罗冬老师在提到 iPhone 时提到最多的是「多一种选择」。


这种多一种选择其实并不是会真的在电影机和 iPhone 之间做出唯一选择,而是一种补充选择。比如罗冬老师提到其实在现场布满了 iPhone,最多有 30 台机器同时开始拍摄。而这样的多元角度,显然是只有 iPhone 才能获取。


不过其实戏中戏里,苹果也给了自己的答案。对于商业电影来说,iPhone 其实是一个「不怕牺牲」的选择,换句话说「更便宜」的选择。


比如 iPhone 可以随意丢在沙漠里,

比如 iPhone 可以塞进更小比例的道具里等等。 



但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罗冬老师提到影片中白马的镜头并不是专业的摄影老师来拍摄的,它是马术师来完成。因为由于马相对敏感,所以在拍摄的时候极难控制。所以几次拍摄并不理想,最后马术师手持 iPhone 完成拍摄。而马术师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样的拍摄,重要前提是 iPhone 拍摄足够简单。


显然如果是电影机,就对马术师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拍的了。我想这可能是罗冬老师所说的「多一个选择」。


但有一说一,动物是最难拍的。我在补习班里,拍摄一个羊圈的情节。我们当时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就是控制羊群,我现在还能想起羊粪味道。


而如果我们回到纪实的纪录片,我认为 iPhone 的表达语法是完全不同的。


我在 iPhone 12 上市的时候,使用 iPhone 在三天时间内拍摄了一部简单的人物纪录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手机简直就是天然的记录影像载体。因为纪录就需要客观性,所以隐藏摄影机,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都是重要环节。


一个非常直接的现实是,iPhone 对于突发事件的捕捉,以及减轻导演和纪实主角之间的审视地位有直接帮助。所以,如果你问我普通人拍商业或者是具有表达性质的电影短片,那用 iPhone 只是补充选择之一。而如果你拍摄的是纪实短片,那使用 iPhone 拍摄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而如果你已经决定用手机拍一部片子,最好甚至是在我看来唯一的选择,只有 iPhone。甚至是从现在各个手机品牌的技术力来看,我认为与其讨论手机拍电影,不如说就是 iPhone 拍电影更具价值。


iPhone 在今天的手机视频领域,是绝对的领先。


在基础技术上,三颗镜头的稳定性,在前瞻技术上,杜比视界的完整,这不是几年的差距而已。

今天的社交网络关于使用手机拍摄电影,我听过最多的声音就是:

「片场最便宜的就是手机。」


我完全能理解这句话,并且对于专业导演使用手机拍电影这件事的情景绝对赞成这句话。就拿这一次《卷土重来》来说,现场使用了特别多的大型工业电影用具,小到无人机,大到威亚系统,还有你看不见的灯光系统,这显然都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但如果你切换一个角度,如果今天真的有一个普通人有一天他在路上有一个普通的想法,他说他要拍一个普通的短片,那他遇到的第一个普通的问题一定是:


「我用什么来拍。」



诚然,我们的确知道器材和技术不是最重要的,就像《卷土重来》的罗冬老师所说,iPhone 对他的创作来说不过是多了一种选择。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思考使用什么器材拍摄是他普通短片的起点。而在过往,当普通的你想要拍电影时,一想到需要昂贵的摄影器材,器材门槛就会成为你创作的终点,因为你会因此放弃拍摄的欲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认真的讨论用 iPhone 拍电影。


04

演员


演员的使用,是导演最基本的能力。而且不幸的是,这几乎是我们和专业导演之间最核心的不同。


首先在于演员资源的调度,还在于演员表现的调教。


演员资源的调度这一点上,对于大导演来说可以做出宽泛的选择。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没得选。再次回到一开始所说,因为本质上短片是一个商业广告,所以《卷土重来》不能选择「明星」。当然之前也有过流量考量,比如选择周迅,但我想核心是因为那只短片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有意思的是,《卷土重来》的演员也曾经出演过《钢的琴》,也就是说这部短片的演员是「非明星的专业演员」。


但这就足够了。



我在拍摄《补习班》时,由于请不起专业演员,所以开始发动自己的亲戚拍摄。从我的大爷到我的姥爷,全部亲情出演。但对于这些人来说,演戏实在是太难了。一旦开始进入表演,就开始面无表情,对话苍白。最直接的是,所有的表演没有反应。两个人都在等着对方说台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的《补习班》看起来非常尴尬,因为你知道这是在表演。


不过,《卷土重来》虽然是用了专业演员,但却依然出现了这种「台词尴尬」。


的确有客观原因,比如没有使用地域语言。我们清楚的知道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中国的西北,但是所有演员这标准的普通话非常跳戏。又或者是人物形象本身就像矛盾,比如对于一个西北农民来说,父亲竟然给自己扎了一个领带。我想,对我爸来说扎领带可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是他自己结婚的时候。



但更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如前面多说,所有的台词必须为情节服务。所有的台词只有信息,没有情感。


不过我觉得这不是借口,因为毕竟这是专业导演的作品。尤其是 20 分钟的时长,已经完全达到传统电影的短片时长。可它的台词表演依然差到甚至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在拍摄《补习班》时的尴尬。


不过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部《卷土重来》演员的台词表演都出了很多的问题。


这其实也足以证明演员的重要性,因为就算是专业导演找的专业演员,依然有可能由客观原因出现不专业的表现。而这个问题,对于普通人拍电影来说只能寄托于选择合适的人。


比如在我的《补习班》里,显然我姥爷的表现更为自然,而我的大爷更为生涩。所以特别想要和你分享的经验就是,如果你想要开始拍一部自己的短片,一定要花时间寻找到更适合的演员,事半功倍。有机会,一定要让他们试镜,看看他们在生活中的真实表现。


所以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我说 iPhone 更适合纪实摄影,因为纪实摄影不需要演员。


其实到这里,还有两个短片重要的创作部分没有说,这就是剪辑和音乐。剪辑自然不用说,但我这里更想说说音乐。在《卷土重来》的演职员表里,在美术之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就是音乐。


其实音乐对于电影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了。但实际上,音乐对于整个短片的氛围塑造和感情烘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是一部好电影,我们总是能够想到好的音乐。但对于普通人来说,音乐只能「选择」现有的,甚至是版权库里现有的。但对于专业的电影创作来说,你可以定制。



可想而知这两种情况的巨大差异。不过因为音乐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的实际操作经验,没有和专业的音乐制作者有过交流,所以这里就少着墨。


好了,到这里似乎可以开始总结了。


普通人用 iPhone 能拍电影吗?


我认为,能。但前提是你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这个过程。


比如在我拍完《补习班》以后,我自己留了很多遗憾,我认为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拍摄。它不专业,有瑕疵,甚至是很多时间里我都不想记起这部短片。


但真的当我从家乡回到上海,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和我的家人做一件事。从我的父母到我这些熟悉的亲戚,我看了许多不同的一面。就说我姥爷,以前对他最多的印象就是脾气倔,爱喝酒。但从来没有想过他有过这种独特的表演天赋。


而我也发现他很享受这次的表演。



没想到,一年以后竟然这种情感成为了《卷土重来》的核心主题,父亲对儿子的这一句:

「能聚在一起就好,拍得过瘾就好。」


我深有同感。


也就是说,在我看来,最宝贵的在从「想」到「做」这个过程。听别人讲一万次,都不如自己做一次。如果你从来没有实践过,那我认为你对这个问题是没有话语权的,尤其是那些直接持否定态度的人,是片面的。


普通人能拍电影的回答并不是这个影片本身。对于普通人来说,能进行一次尝试,都是一次不普通的经历。我们的生活是无聊的,是义务的,我们需要一个出口。这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


但即使撇开这些远大理想不谈,至少普通人用 iPhone 拍电影,也是一种:


「过把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