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偶然与想象》中,滨口龙介用高密度的对话撑起了三个独立故事,细腻而又琐碎的语言不仅透露出人物身份,同时也联结起故事中人物的关系。很明显,这部向埃里克·侯麦致敬的电影不能用常规叙事逻辑来进行理解,正如滨口龙介在戛纳接受采访时说到:“想用偶然为主体进行创作,便从中找出来三个故事,然后就拍了。”这般随意。虽然这部颇具观影门槛的电影用语言编织出了异常激烈的偶然性冲击与对冲击之后人物关系的联结,但也只有在观影过后才能理解,导演对于“偶然与想象”命题的思索,同时也能感受到滨口龙介在处理日常琐碎对话时的深厚功底。
一个女孩在交谈中发现闺蜜和自己的前任相爱;一个女孩接受男友的任务去诱惑教授;两个女孩互相认错身份,都以为对方是自己的老同学。这些故事如果单独叙事的话并不具有意义,但如果将叙事框架抽离,单单品味人物对话中的关系博弈,情感与情绪的间离,便可感受到由语言引起的共振效应。《偶然与想象》通过语言将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关系精准的表现出来,难能可贵的是,滨口龙介在片中展现了东亚社会那种难以言喻地微妙氛围,营造了一种颇具现实穿透力的情感描绘。在片中,社会关系与身份的呈现并非通过叙事与人物推动,而是借由语言完成,这种雕刻方法最大限度上呈现出有身份引发出的情感关系皱褶,这也是同类型电影想做而又无法做到的——通过语言引起关于关系和身份的猜测,从而共鸣到观众自身。
自然流动的语言与人物表情的变化不像是在交换信息,而更像一种感情的流动,氛围的营造也通过对话的不断进行而自然而然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建构身份/关系——强化身份/关系——打破身份/关系的三步无需循环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当今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波动。
关系和身份并非是对文明社会的注解,而是真正人性欲望的标签。波涛汹涌且斑驳多面的欲望通过偶然般的展露,伴随着人们语言的交缠,自然而然表达出身份背后的欲望使然。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想象便隆重登场,成为填充欲望的完美材料。影片中借助语言表现出当代都市生活中所须面对的多样性欲望:友情、爱情、自我实现、情欲与控制等等,而文明社会建构的身份与关系无法充分解决这些触及灵魂的欲望时,语言便成为建构欲望的真实基石,也是搭建了对于欲望探索的想象工具。
罗兰·巴特认为摄影如实反映了现实,与此同时也体现出决定性瞬间,这样的两面性称为“知面”和“刺点”,也很好的对应了本片“偶然”与“想象”的主题,但三个故事引发的最后结局,让人认识到想象只是一种抽象概念,就如同“刺点”也仅仅是一瞬间的铺开,那么生活中的关系发生究竟是人类社会想象后的最终答案,还是发生在人们身上的偶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