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牧马人》影评
1976年后中国电影进入新时期,电影从樊笼中逃脱,逐渐有了生气,谢晋成为获得最大新成就的老一辈导演。《牧马人》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包含的“谢晋模式”已自称气候,也不乏对此批判的声音。最擅长讲故事的一代导演在其中精巧地展现了电影艺术性和政治性的结合。从中可以探知新时期电影的突破和局限,艺术工作者对此作出的努力,以及主旋律作为一种艺术上的政治任务,从样板戏到故事片再到如今的商业片,影响深远且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新时期电影的成就也是具有突破性的且对后来电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不否认新时期电影受到“三突出”原则和一些戏剧创作惯性的限制,但他们确实在最大限度地创新,努力摆脱过去阴影的影响。通过对新时期创作中典型导演谢晋的典型作品的浅析,探究“谢晋模式”的优缺点,也关注带有政治符号的主旋律电影在早期电影和当代电影的呈现。
电影《牧马人》是谢晋导演“反思三部曲”之一,讲述了许灵均拒绝富商父亲随他去美国定居请求的前因后果,展现了大草原的壮美风光和淳朴的民风以及文革后城乡的激烈冲突和人们的选择。从开头《敕勒歌》这首古老的草原民谣开始,就把观众带入浓浓的乡土情结当中。中国作为农耕社会,深受土地的影响,男主角许灵均躺在草地上看着马群,正是清苦而又知足的牧民形象的真实写照。许灵均和他的父亲许景由分属两个阵营——勤劳本分的牧民代表辛勤靠双手吃饭的乡村派,海外归来的富商代表纸醉金迷、沉醉享乐的城市派。父亲虽然一直想补偿许灵均过去亏欠的种种,但北京在许灵均眼中更像一个销金窟,餐厅、红酒、舞会都让许灵均无所适从,这里用许灵均在北京的局促不安与女秘书的谈笑风生、许灵均与妻子秀芝淳朴浪漫的爱情故事同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城乡文化的对立。而影片中草原的回忆片段光线充沛,多在日间拍摄,画面开阔壮美,色调温暖;城市场景则光线昏暗,画面稍显逼仄,色调也较冷,倾向通过视听语言表现了出来,通过城乡两条线穿插叙事,打破常规线性结构按时序表达的方式,在丰满故事的同时也给予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与联系的可能。
1.牧马人形式特点《牧马人》采取了政治与道德的置换策略,故事背景设定在文革时期,男主角许灵均是遭迫害被打成右派,但仍然衰而不怒,他并没有因为不公正地对待自暴自弃,在热心善良的村民的帮助下,在山间放牧为生,也组建了自己美满的家庭,许灵均回忆中的生活都是温馨和谐的,但这一生活的内核仍然是悲剧,所以说笑中仍然含着泪。这部影片的内核——对乡村生活、对祖国的热爱,相信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祖国正在崛起,与所生活的时代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在宏大的政治背景下用强烈的戏剧化的方式来处理人物关系,使人物形象的塑造带有很强烈的政治色彩。2.谢晋模式特点与局限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将人格类型伦理化,很少在影片中表现人物内心的巨大变化,而是将其道德定型,人物都是善或者恶的代表;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传统的戏剧结构,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来叙事;在叙事追求上,视点固定、时空单纯、情节集中、线索也非常显而易见;在美学追求上,善于煽情,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在电影语言上,不重视形式追求,排斥“陌生化”的形式追求,尽量避免信息的模糊和多义。谢晋的影片主题开掘往往比较深刻,对剧本的打磨会花很长时间,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人物形象也非常典型,从文学作品到电影剧本的转变也非常自然。《牧马人》就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导演在原著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重塑,运用多种电影表现手法使观众更容易代入情境。谢晋曾说:“艺术作品离不开作者的爱与憎,通过艺术形象,体现这种感情,使大家能严肃地思考问题,这与我自己的爱、憎、同情是连在一起的。它是我处理好这个戏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影片感情的深度、激情的强度。自己有了充沛的感情,就能千方百计去寻找那些适合内容的表现形式,就能努力调动各种表现手段来体现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可见,谢晋在作品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创作方式上虽然仍然有一些旧派的东西,但整体都在往更生活化地表达内心真实情感发展。谢晋最喜欢的导演是费穆,他们电影都极具民族性,注重诗意化的现实传达,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对时代发声,用写实和写意相辅相成的方式展现中国文化与精神的本质,是符合中国观众独特审美、道德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
当然,谢晋模式也有局限所在,这里以女性角色为例。《牧马人》中秀芝的形象是非常典型的贤妻良母,地母型的承受、奉献、包容的女性角色。秀芝从四川逃荒而来,要嫁的人不幸遇意外身亡,人物设定已然凄惨,而另嫁的许灵均还是右派,政治上问题在当时是致命的,而秀芝只是一味承受、包容,为家庭奉献一切,缺少自我意识以及女性在遭遇深重苦难时心理的状态的表现。《天云山传奇》中的冯晴岚、《芙蓉镇》中的胡玉音,虽然遭遇不尽相同,但是表现出来的地母型女性形象是类似的。
如果我是面包狗我还得接着学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