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写电影

春橘醒醒  春橘醒醒     2022-03-11      0

首页 > 电影

​​一篇分成两篇发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新时期电影处于徘徊当中,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批判四人帮罪行,再现斗争岁月,通常模式固定化,适应政治需求,但是艺术性欠缺,更类似于电影界上交的“作业”。第二类是革命题材,首先是无法摆脱“三突出”原则的影响,其次是观众对国产电影比较抵触,反响并不理想。第三类是惊险样式片,这类影片模仿外国片的痕迹很重,创作大同小异。整体来说,不管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束手束脚,没有创新突破之作。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往后四年,中国电影完成了从形式、技巧到纪实美学的美学追求上的进一步提升,这一段时间的电影显然有了更深厚的生活积淀作为基础,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让观众能发自内心进行思考,题材也有很大突破,敢于直面敏感话题、直指失误,电影功能、风格、创作主体的分化更细。这使电影不再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即使要传达政治思想,如政治背景非常重的《牧马人》、《天云山传奇》等等也体现了作者本人对政治问题的看法。使此时期的电影不再是传达,而成为一种表达,这是在全员噤声、统一思想后几年内出现的非常可贵的艺术创 作方向。

到了当代,电影依旧有政治任务,但在美学、技巧、形式上都显得更加多样化,利用各种题材、各种方式来传递中国精神和信念,称之为“主旋律”。事实证明,这类电影才是最吸引中国观众目光的,票房非常瞩目的电影如《战狼2》《你好,李焕英》《流浪地球》形式各异,但无一不表达中国人独有的情怀,极具民族性,在国外遇险时强有力的国家军队后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心酸、背着地球搬家的特大号“乡愁”都是民族特色、民族自信的体现。包括《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这样的拼盘式电影,以特定时代的特定事件、人物来回望历史,致意历史。深入生活、源于生活的主旋律电影,往往能有叫好又叫座的双赢效果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和中国电影都得以进入新时期,开始在僵化当中逐渐苏醒、于桎梏中挣脱。创作前期碰到诸多问题和从前思想的限制,谢晋作为影坛风云人物推出一些列优秀作品如反思三部曲。这些也影响到了当代主旋律电影。电影最重要的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层思考,多样性的表达,才能让观众产生思考和共鸣,电影是导演个人思想的表达,也是导演与观众的一次对话,不应成为工具,而是成为沟通和表达的桥梁。诗意化的民族性电影,在任何时期都能吸引观众,正是民族认同、民族自信的现实体现。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