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提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她,或将再创历史

环球银幕  环球银幕     2022-03-11      0

首页 > 电影

《犬之力》成为今年北美颁奖季的最大热门,一路收割大大小小的前哨奖并以12项提名领跑奥斯卡,也让67岁的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重回人们视野的焦点,成为影史上首位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的女性。



如果不出意外(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滨口龙介、肯尼思·布拉纳),在3月27日的颁奖礼上,她和她的影片还将创造历史。


而今,距离她凭借《钢琴课》成为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首位女导演已经过去了29年。在去年7月法国导演朱莉娅·迪库诺(《钛》)斩获金棕榈奖之前,坎皮恩一直是这座万神殿里唯一的女性。



她的作品无疑是极具女性主义色彩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主义电影还不像今天这样“时髦”,但从长片处女作《甜妹妹》开始,坎皮恩就一直关注和探讨女性的困境,展现各种复杂女性在与世界的冲突中不断地自我探寻的故事,为未被听到的女性声音寻找空间。



同时,她的创作也不止步于简单的标签化,不受困于女权主义的正统观念,因此很多都具有超越性别议题的深度和经典性。


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是创造性和开放性的,不会跟在时代后面亦步亦趋,时至今日,她又在《犬之力》中首次将男性作为凝视的中心。她直视人性的怪诞、不可预测和可怕,也希望观众能感受到故事中的细腻、柔情和敏感,她说:“对我来说,这是生而为人的礼物。”



重新审视“男子气概”


《犬之力》是简·坎皮恩继2009年《明亮的星》后对电影的一次回归,也是其导演职业生涯中首部以男性为主角的作品。除了被原著小说吸引,也是因为#MeToo运动之后女性的确获得了更多机会,她才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电影感到自在。



坎皮恩为影片做了精确、详尽的准备工作,不仅前往美国蒙大拿州参观了原著作者托马斯·萨维奇的牧场,还咨询了《断背山》的作者安妮·普鲁,她甚至找到了一位加拿大的荣格心理学治疗师,通过梦境分析和催眠的方式帮助她深入角色的内心。


影片在坎皮恩的家乡新西兰取景,这里有许多空旷无人的土地,正好符合影片所需要的那种遗世独立、荒弃之地的感觉,而近年来很慷慨且愿意给艺术家创作自由的Netflix成为坎皮恩的合作选择,影片制作花了三千多万美元。



坎皮恩重述了曾被过度浪漫化的牛仔世界,揭开了虚张声势的“男子气概”背后的身份焦虑、自我憎恨,以及脆弱、柔情和对另一个男性的禁忌欲望,也再次展现了她超强的结构能力,用四个中心人物的关系交织、权力反转刻画出了复杂的人物心理和社会结构性的悲剧。


“没有闪回”,是坎皮恩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定下的规则之一,她通过菲尔躺在阳光下轻抚丝巾的一个长镜头,就将其隐秘的情欲往事热烈而安静地流露出一角,叙事的松散和神秘牵引着人们的好奇,轻微的断裂留给观众在脑海中自行编织愈合。



最悲伤的金棕榈奖得主


用极为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发生在蛮荒之地的年代往事,《犬之力》并非是坎皮恩的第一次尝试,她早在惊世之作《钢琴课》中就赋予了远嫁新西兰原始荒野的单亲妈妈一个极具女权精神的自由灵魂,去挑战父权社会的傲慢粗鄙和野蛮丛林的强弱法则。


在1993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影片与《霸王别姬》并列金棕榈大奖,坎皮恩也因此成为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导演,而这一纪录她保持了28年。



在这部仅用900万美元拍摄而成的电影中,坎皮恩发挥女导演的直觉伟力,通过自闭于默哑之中的艾达,刻画了女性在社会性“失语”背后澎拜的内心情感和决心做自己的强烈意志。几年前,坎皮恩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她原本打算让艾达在随她的钢琴落水后淹死在海里,“但我当时没有勇气”。


很难说是选择死亡还是选择活下去更勇敢,毕竟生活绝非易事,即便对坎皮恩来说。在外人看来,问鼎金棕榈是她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但仅接着她就迎来了至暗时刻,她的儿子在出生12天后夭折了。


“我的成功的全部影响从未降临到我身上,我经历了六个月强烈的痛苦和悲伤。”多年后,坎皮恩回忆,“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但同时它也保护了我不受任何过度的想法影响,我只是在为生存而挣扎。”


从世界边缘出发


在坎皮恩的鱼眼美学中,主角经常被推到画面的边缘,世界被歪曲了。她认为这是在狭长岛国新西兰长大所形成的一种不平衡的视角,常常让人感觉像生活在世界的边缘。


1954年,坎皮恩出生自一个戏剧家庭,父母都从事舞台剧表演,并成立了新西兰的第一个正式巡演公司。坎皮恩曾表示母亲是《钢琴课》的灵感来源之一,她的身上有一种非常女性化的诗意气质。


青春叛逆时期的坎皮恩想与家人分开,所以选择了去欧洲游学,并且是跟戏剧无关的人类学、绘画,当发现这些都无法满足自己的表达时,才拿起摄像机开始拍摄短片。


当时的坎皮恩迷恋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笔下强大、激情、具有觉醒意识的女性形象,但她并未预料到自己也会展开极富创造力的艺术生涯:“我当时认为没有这样的职业,如果你是一个有才华的女人,你会去支持成就一个有才华的男人。”



著名女权作家杰梅茵·格里尔曾去坎皮恩所在的大学讲课,第一句话就是让所有在场的男孩离开观众席,坎皮恩对此印象深刻:“那真的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感觉——有点像看着塞尔玛和露易丝(《末路狂花》)炸毁油罐车。”但坎皮恩同时也表示:“我不属于任何俱乐部,我不喜欢任何形式的俱乐部心态,甚至是女权主义——尽管我确实与女权主义的目的和观点有关。


宝刀未老,拒绝保守


作为一名天赋型的导演,坎皮恩的出道短片《果皮》即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长片处女作《甜妹妹》又入围了戛纳主竞赛,《钢琴课》更是让她跻身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顶尖女导演之列,但坎皮恩的作品经常是大胆甚至是冒犯性的,在影评人中的口碑往往很分裂,更难以转化为票房。



她坦言自己的电影不怎么赚钱,而彬彬有礼地取悦观众、拍娱乐大片赚到钱也从来不是能激励她的目标。过了上世纪90年代的高产期后,坎皮恩强烈感觉到电影产业的保守性,她喜欢的那种不妥协的勇敢越来越难,一度沉寂。


虽然坎皮恩顽固坚守着创作自由,但她并非是一位霸道的导演,相反,她非常懂得如何让演员放松。坎皮恩说:“演员其实是个弱势群体。他们非常担心自己的表演会遭到批评、羞辱,演得一无是处。所以在片场,我尽力营造出一种融洽的氛围,让他们知道,即使表演不尽如人意也没关系——我希望能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反倒是坎皮恩自己,现在当她进入片场时,仍然会感到害怕:“我已经准备好了所有事,但我仍然觉得不知道该做什么。”拍摄《犬之力》时,她和助理一起开车去片场,她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忘记怎么拍了。”助理说:“简,我们要做的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把摄像机架起来,让一些人站在它前面,然后开拍。”只要那台摄像机一竖起来,坎皮恩就突然被激活了。也许,这就叫“初心”。


即将年满68岁的她,有着醒目的白色长发,爱大笑和自嘲,宝刀未老。她说:“事实上,我认为,排除阿尔茨海默症,人在六七十岁的时候是能力和智慧最强的时候。你有洞察力,因为你已经拥有了自己生命的深度和广度。”



更多名导以及颁奖季报道

请见《环球银幕》3月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