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电影,拍一部扑一部

新周刊  新周刊     2022-03-15      0

首页 > 电影

游戏改编电影,为啥遍地是坑?/《神秘海域》

游戏改编电影,终究是电影,想获得好的口碑票房,首先要把它当成电影好好做。这或许是几十年来,很多片商没有搞明白,或者根本不想搞明白的道理。

著名游戏IP改编的电影《神秘海域》在北美上映仅一周后,索尼电影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汤姆·罗斯曼便自信满满地宣布电影已经获得巨大成功。

在公司备忘录中他表示:“仅仅一个周末,《神秘海域》的全球票房就超过1亿美元,烂番茄上的好评率高达90%,《神秘海域》已成为公司最新的热门电影系列。”

饰演游戏中人气主角内森·德雷克的是漫威版新一代蜘蛛侠扮演者汤姆·赫兰德。

作为近期为数不多的进口商业动作片,《神秘海域》3月14日在中国上映,基于海外的良好表现,业内对《神秘海域》国内上映的票房前景也一致看好。

能口碑市场双丰收,这对于游戏改编电影来说是个难得的成绩。毕竟在过去几十年里,游戏改编电影每次拍出来要么亏钱,要么被骂,要么又亏钱又被骂,能赚到钱的,赚头好像都不是很大。所以这也成了电影业最奇怪的一个门类,明明吃力不讨好,但总有人前仆后继地往里钻。

只能说,游戏IP真的是个很诱人的东西,现成的粉丝流量效应摆在那里,片商看着都眼馋,但做起来才发现不容易。


开门黑

游戏改编电影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好做的事,该类型的先行者,就是一部扑街扑成狗的作品——《超级马里奥兄弟》。没错,这游戏居然还能电影化。

1985年任天堂发布的FC红白机版《超级马里奥兄弟》,毫无疑问是这个星球上最著名的游戏之一,因而也成了被电影厂商最先盯上的IP改编对象。

1993年《超级马里奥兄弟》首映那天,冲着游戏名声去的观众在电影院门口排起了长队,然后进去度过了怀疑人生的1小时44分钟。这部明摆着圈粉丝钱,剧情天马行空还有点B级片风格的电影见光就死,为人类留下了一个IMDB网站上4.1分的评分,以及一段任天堂IP授权的黑历史。


把《超级马里奥兄弟》拍成电影本来就是个难度很大的事,因为它原本就是个偏重玩法的游戏。虽然有一个关于水管工马里奥兄弟从怪物库巴手里救公主故事背景,但这个故事对于游戏来说可有可无。

作为游戏《超级马里奥兄弟》从头到尾一蹦一跳免谈剧情照样可以全球流行,但电影要敢这么拍那是要死人的。拍成电影,就必然需要另起炉灶写一个新的故事,而一个新的故事,又很容易跟游戏失去关联。既想讲新故事,又想讨好游戏粉丝,必然两头不讨好。

奇怪的是,这部《超级马里奥兄弟》在当时票房口碑一片惨淡,却在很多年后吸引了一群猎奇的粉丝,他们奉该片为B级片的经典,还专门为它做了个网站。

你敢相信这个扛火箭筒的老兄是游戏里的库巴大王?

无论如何,游戏改编电影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很快还迈出了第二步。1994年,在这个伟大电影集中爆发的年份,经典游戏《街头霸王》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这部电影跟《超级马里奥兄弟》的毛病几乎如出一辙,同样一副明摆着想靠著名游戏IP赚快钱的嘴脸。

这次片商赚钱的态度倒是很诚恳,找来了当红的动作明星尚格·云顿担纲主演,彼时的尚格·云顿仍是个花花公子兼瘾君子,电影拍摄期间终日吸毒并与女演员鬼混,从始至终就没几个人想认真做电影,结果也可想而知。电影上映后,迎来了排山倒海般的恶评。

但可能是因为这是个动作片,还有点明星效应,《街头霸王》电影版居然赚钱了,3000万美元的成本赚了超过1亿美元的票房,赚得不算少。不过片商也很清楚,被差评到这个份上,这就是一锤子买卖,观众当了一次冤大头不会当第二次,于是续集也就无从谈起。

烂出某种风格特色,或许也会在很多年后被一部分口味独特的人重新注意到。


《古墓丽影》和《生化危机》,
两种成功案例

两个著名的失败作品着实让好莱坞片商冷静了一阵子,这一冷静就是好多年,直到2001年著名游戏《古墓丽影》改编电影的出现,再次带起游戏改编电影的风潮。

相对于《超级马里奥兄弟》和《街头霸王》,《古墓丽影》的电影改编难度就小多了。这个堪称是上世纪90年代末天字第一号的3D动作游戏,有现成的人气主角、现成的人物设定以及现成的故事背景和世界观——一个盘亮条顺,身手矫健且气质男女通杀的女英雄,穿梭于名胜古迹上天入地,战斗且寻宝。
网友重制的《古墓丽影2》,劳拉在长城。

这是天生的电影材料,不改编都显得天理不容,只要不胡来就能稳赚。

这次片商总算没让广大游戏粉丝失望,中规中矩地交出了一个合格的商业片,能让游戏粉丝看见游戏元素,也能让非游戏粉丝娱乐神经,让气质和身材都高度贴合人物原型的安吉丽娜·朱莉饰演劳拉·克劳馥,又进一步给电影票房上了一道保险。

后来的007、当时还在跑龙套的丹尼尔·克雷格在里面演了个炮灰男主角。

《古墓丽影》投资1.15亿美元,赚了差不多2.7亿美元,作为一个几乎没有新意的动作商业片,这表现相当不错,而且口碑不差,很快片商还跟进了续集。这种全方位成功,称得上是游戏改编电影的里程碑,类似题材的电影,算是有了个样板。

但2003年上映的《古墓丽影2》并没有延续这种成功。这部续集说白了就是把第一部剧情洗了一遍,不论是否是游戏粉丝,第二部都没有带来任何新鲜感,于是第二部草草收场,就此告一段落。

然后,另一个著名游戏IP,开启了它的圈钱之路,一圈就圈了6部电影。作为游戏改编电影,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就是《生化危机》。

作为游戏,《生化危机》比《古墓丽影》更适合电影改编。1996年,第一部《生化危机》游戏问世,成为PS主机首款销量突破百万的原创游戏。它不仅开创动作解谜加恐怖悬疑的类型游戏先河,它还拥有一个非常扎实的剧本,可以说是同时代所有游戏中最优秀的剧本之一,把它拿来当小说看都不为过。

《生化危机1》,主角克里斯和吉尔被困浣熊市郊一栋洋馆,由此揭开了制药巨头安布雷拉制造丧尸病毒的阴谋。

时至今日围绕《生化危机》这一IP,在不同平台上已经推出近20款游戏,故事围绕对抗生物武器泛滥这个主题不断扩展,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框架,塑造了一批高人气的角色。抛开游戏不看,故事本身经得起推敲,作为电影剧本的话,谈不上多么深刻,也堪称理想题材——电影只要愿意忠实于游戏剧情,团结一批忠实游戏粉丝问题不大,吸引非游戏玩家也完全没问题。

然而《生化危机》电影版偏不,从第一部起,片商就挑了一条剑走偏锋的路:另起炉灶,重新虚构了一个游戏里没有的主角爱丽丝,围绕她编了一套新故事,甚至还偏离游戏剧本设定的背景。至于游戏里的人物,偶尔会在电影剧情里出现一下,形象也基本面目全非。

米拉·乔沃维奇饰演电影版《生化危机》女主爱丽丝,拍着拍着还跟导演保罗·安德森喜结连理,整个系列仿佛就是导演给老婆的情书。

《生化危机》游戏改编电影,挑了一条难走的路,不是说难走的路不能走,只是走好不易。可以说前两部电影是玩出了水平玩出了风格的,模特出身的米拉·乔沃维奇扮演唯一主角爱丽丝,走的是性感全能女战士的路数,杀人杀丧尸打怪升级,一堆血腥暴力卖肉的擦边球。作为商业片,这种套路倒是没问题,所以虽然游戏粉丝对电影版《生化危机》普遍不买账,但前两部《生化危机》票房表现都还不错。

游戏故事从一代的洋馆事件开始循序渐进,逐步铺陈出一个宏大故事背景,描绘在生物武器泛滥威胁下的世界里,政府、跨国企业与个体的复杂斗争,情节堪称引人入胜,人物塑造相当成功,关键是,发展空间很大,总有情节可挖。

而电影,到第三部,人类社会就已经毁得差不多了,一切天翻地覆,剩下为数不多的人继续折腾。自此开始,电影版《生化危机》沦为纯粹的无脑爆米花动作片,简单粗暴莫名其妙,经常逻辑不自洽,为了杀而杀,为了特技而特技,为了续集而续集,主角死不了,丧尸杀不完。

《生化危机》第三部上映后,眼看这个系列就要玩不动了,片商忽然发现了一片希望的田野——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太大,足够为《生化危机》电影版提供新的票仓。从第四部起,《生化危机》电影版已经胡扯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依然在中国获得极好的票房表现。

片商马上心领神会,第五部《生化危机》立马找来中国女演员李冰冰加盟,电影自此基本成了中国市场定制作品。到第六部,也是最后一部《生化危机》电影版,制片成本仅4000万美元——按当时的好莱坞商业动作片标准看,这无异于豆腐渣工程,然而在中国内地上映一天就差不多回了本,这个被北美和欧洲等市场一致嫌弃的作品,最终全球票房为3.12亿美元,其中有1.6亿美元来自中国市场。

李冰冰饰演来自游戏的一个高人气角色艾达·王,但除了造型,电影里的艾达·王跟游戏剧情已经完全脱离联系。

唯一能制止片商继续糟践“生化危机”这块招牌的,可能就是岁月——演了十几年女主角的米拉·乔沃维奇,拍完第六部已经是快50岁的人,两个孩子的妈,让人家再打下去着实说不过去。

第六部《生化危机》,终于成了该系列的终章。且不谈该系列的质量,就方向来说,《生化危机》电影版至少很明确,它一开始就不准备讨好游戏粉丝,而打算做一个面向大众的、丧尸题材商业动作片。这种坚定的取舍,至少让它赚到了能赚到的钱。

《仙剑奇侠传》《轩辕剑》和《古剑奇谭》等同期出现在中国的游戏改编电视剧,也相当坚定地执行了类似的思路——放弃游戏粉丝,直接面向路人,薅能薅到的羊毛就行。

仙侠游戏改编的电视剧在2005—2015年间堪称明星制造机,胡歌、杨幂、彭于晏、李易峰等都是因为这类题材开始走红。

这三个游戏正好都是角色扮演类游戏,本来就比其他游戏拥有更详细的故事剧本,而且因为各方面的局限,都不以玩法和技术为卖点,所以将故事打磨得相当成熟。

三个著名仙侠游戏IP的改编剧几乎有着如出一辙的命运:一出来都被游戏粉丝痛骂剧情胡编乱造,但游戏本身带来的成熟故事架构又足够能撑场面,同时又都吸引了一大票路人观众。


游戏改编电影,终究是电影

21世纪的前20年,是电子游戏突飞猛进的20年。无论是技术还是文化层面,一线游戏大作都在变得越来越像电影,视觉上看着更拟真,故事文本也变得更成熟。

具备优秀剧本的游戏变得越来越多,游戏编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09年起,美国编剧的最高奖项之一美国编剧工会奖开始增设“戏剧本杰出成就奖” ,那年获奖的是星球大战题材游戏《原力释放》。此后,《神秘海域》《刺客信条》《古墓丽影》等系列游戏大作都曾不止一次获得该奖项。

从各方面看,《神秘海域》作为游戏都称得上是PS3时代的巅峰作品,游戏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个如《印第安纳琼斯》般引人入胜的探险故事情节。

这种趋势对于游戏的电影化无疑是种利好,毕竟现成的故事剧本、人物设定、视觉概念和IP粉丝群摆在那里,只要片商不作,认真对待,交出一份过及格线的作品按理说不是难事。

但在游戏改编电影这个领域,片商似乎总在担心,如果自己照着游戏拍一部电影观众会嫌自己偷懒,所以电影版总要做点不一样的动作。游戏的电影版应该讨好粉丝还是面向路人大众,好像谁都说不清。

2016年上映的《刺客信条》电影版,就是这种心态的典型产物。

不是说接受游戏改编电影的团队不能自由发挥,只是自由发挥、另起炉灶还能出彩的难度很高,《刺客信条》电影剧本显然没到这个高度。片商明显既想讨好游戏粉丝,又想吸引路人观众,结果两边不讨好,电影版讲故事的技巧甚至还不如游戏剧本。

游戏的电影化其实对剧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相当于将电影改编成话剧,实际上是一个表现形式降维的过程。电子游戏本身具备的互动性,很多时候能让人忽略叙事的漏洞,但游戏里的叙事漏洞放到电影里,往往会被无限放大。

刺客信条电影版,豆瓣评分仅为5.3。

所以游戏的电影化,看上去好像有各种利好,实则遍地是坑。想做好游戏改编电影,既要具备一种重新拍一部电影的心态,还要确保跟游戏产生足够关联,这种平衡性其实很难拿捏。

同时,在电影改编的IP选择上,片商很可能会被某个IP的人气蒙蔽判断。比如此前《好莱坞报道者》针对2200名美国成年用户进行了调查,列出他们最想看到的20部游戏改编电影,位列前三的是《超级马里奥兄弟》《吃豆人》和《马里奥赛车》,前十名里甚至还有《俄罗斯方块》——这些都是知名度极高的游戏,同时也都是根本不适合进行电影改编的游戏。

倒是有一种特别成功,可以称之为“向游戏致敬的电影”,如《破坏王拉尔夫》和《头号玩家》,里面光是出现一个著名的游戏IP角色,都让粉丝兴奋不已。但这类电影,一来并不为某个游戏IP而拍,二来拥有绝对扎实的故事剧本,根本不为圈快钱而来。

好评如潮的迪士尼电影《无敌破坏王》,游戏反派也能当电影主角。

游戏改编电影,终究是电影,想获得好的口碑票房,首先要把它当成电影好好做。这或许是几十年来,很多片商没有搞明白,或者根本不想搞明白的道理。

所以,如果《神秘海域》的电影版获得成功,并不是因为这个IP多么特别,或者主演人气多高,而是片商吸取了以往所有游戏改编电影的经验教训,在跟游戏IP产生必要联系的同时,首先当成电影来做。

✎作者 | 李屾淼
✎校对 | 吴玉燕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xzk96818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