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DC最新超级英雄大作《新蝙蝠侠》在国内上映了。
你可能在想:又是一个新的蝙蝠侠,2022年了还在讲他的故事,有什么新鲜之处?
确实,《新蝙蝠侠》,片名只有简短的“The Batman”,看上去很不起眼。
这个披风斗士的故事已被讲过那么多次,年轻的、中年的、哥特风的、科幻感的……而且若说现实主义蝙蝠侠电影,又怎能打破克里斯托弗·诺兰创造的“天花板”?
看完这部175分钟的电影后,我意识到自己简直大错特错。“The Batman”并非一个谦虚的片名,它是一部野心大到想要重新定义蝙蝠侠电影的作品——它成功了。
现实主义蝙蝠侠电影,诺兰给出的并不是唯一的最优解,而本片导演马特·里夫斯找到了另一个接近满分的答案。
别忘了,DC上一部和电影宇宙无关的独立个人电影,是赢得了威尼斯金狮奖的《小丑》。从一开始就彰显出强烈黑色电影风格的《新蝙蝠侠》,同样远超人们对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的预期。
高度风格化的视觉画面、强大浓厚的故事张力、深挖核心的人物塑造……里夫斯将自己的大胆构想一一精心实现,带来一场几乎无可挑剔的、扣人心弦的观影体验。
媒体口碑解禁后,《新蝙蝠侠》在全球收获了一片盛赞。
在北美,影片3月4日便已上映,首周末斩获了1.28亿美元票房,创下2022年最佳首周末开画成绩,这也是疫情后仅次于《蜘蛛侠:英雄无归》的最佳首周末票房成绩。
相比起北美的口碑、票房双丰收,《新蝙蝠侠》在国内则要命运坎坷一些。受到新一波疫情影响,全国多个城市的电影院已经关停,使得票房成绩不甚理想。
虽然这很令人沮丧,但阿福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注意防护!
然而,这没有影响到《新蝙蝠侠》的口碑。影片在豆瓣开分7.7(这在打分人数上万的情况下相当可观),截止发稿前还倒涨到了7.8分。
谨慎来说,《新蝙蝠侠》或许算不上“神作”,但它绝对是一部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与其他超英电影风格迥异的重磅佳作。
蝙蝠侠之于DC的重要性,无法再强调得更多了。DC漫画,这一名字就来源于“Detective Comics”(侦探漫画)的缩写,后者正是蝙蝠侠主题的漫画刊物。
可以说,蝙蝠侠是当之无愧的“DC一哥”,在漫画界是如此,在电影界同样如此。
因此,当华纳决定拍一部新的蝙蝠侠个人电影时,这其中有着不言而喻的巨大风险:蝙蝠侠电影不可以失败,否则将会是对DC电影士气的一次巨大打击。
然而,就像魔法一样,蝙蝠侠,这个哥谭市沉默的守护者,总能吸引到一代又一代富有才华、有强烈表达欲、且敢于迎接挑战的电影人,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创作风格,为这位黑暗骑士的故事添砖加瓦,让其成为了一个至今仍不过时的文化符号。
马特·里夫斯和他的《新蝙蝠侠》,为这位披风斗士的传奇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注:后面可能会涉及部分剧透,如果你还没看《新蝙蝠侠》,请一定看过一遍后再回来!
当马特·里夫斯受邀执导一部新蝙蝠侠电影时,他收到了本·阿弗莱克参与创作的电影剧本,他如此回忆:“那是个很扎实的剧本,动作戏很足,根植于DC宇宙,有很多角色客串。但我立刻意识到,那不是我想拍的电影。”
马导向华纳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他将亲自写剧本,拍一部直触蝙蝠侠角色内核的电影,这会是一部“非常非常私人的电影”。
他本以为这不在华纳的计划之中,没想到在听了他充满热情的讲述后,华纳同意了。
马导欣然加入。不久后,大本决定彻底退出项目,不在片中出演蝙蝠侠,这给了马导更多创作自由,包括重新选角——他能为蝙蝠侠寻找一张更年轻的面孔。于是,一部设定在蝙蝠侠出道第二年的电影逐渐成形。
马特·里夫斯在《新蝙蝠侠》片场
第二年,意味着这不再是蝙蝠侠的起源故事,但也意味着他仍在摸索自己的方向,在观察哥谭城能否被改变。
观察,或者说窥视,是贯穿《新蝙蝠侠》始终的关键元素。
开场后不久,布鲁斯·韦恩伪装成路人走在肮脏破败的哥谭街头,如局外人般观察着形形色色的市民,在内心独白中思考着这座城市的顽疾所在。
那一刻,弗兰克·米勒的经典漫画《蝙蝠侠:元年》的魅力被呈现在了银幕上,也让人瞬间联想到两者共同的灵感来源《出租车司机》。
而谜语人的窥视,以及片中第一场谋杀戏,迅速为《新蝙蝠侠》定下阴冷惊悚的悬疑基调。
《新蝙蝠侠》的故事由此展开,一系列非同寻常的连环谋杀案,牵扯出哥谭隐藏的权力黑幕,腐败阴谋一点点浮出水面。查案过程中,蝙蝠侠与各个反派交手,他逐渐看清这座城市的真相,也逐渐认清自己存在的意义。
从令人意想不到的第一个镜头开始,马导就对整体节奏表现出极强的掌控力,而影片强烈的视听风格、对细节的重视和以角色驱动故事的叙事,都将观众迅速带入一场屏息凝神的沉浸式观影体验中。
里夫斯选定的新蝙蝠侠罗伯特·帕丁森,和其他人气漫画英雄的选角一样引起了巨大争议。
然而,正如马导所精准总结的:“为此激动的人,我知道是因为他们看过罗伯特在《暮光之城》之后的作品;对此反感的人,我知道是因为他们没看过罗伯特在《暮光之城》之后的作品。”
事实上,如果你了解过罗伯特·帕丁森在《暮光之城》后的职业轨迹,你便不会对他的能力有怀疑:帕丁森这些几乎消失在了主流观众的视野之中,其实,他一直在独立艺术电影中潜心打磨演技、积攒实力。
而现在,一部诺兰的《信条》、一部DC的《新蝙蝠侠》,帕丁森重新站回到了主流商业大片的舞台上。
这次,你可以无比清楚地感受到:他准备好了。
真正让马导锁定帕丁森的,是他在2017年萨弗迪兄弟的电影《好时光》中的表演。而《新蝙蝠侠》开场不久,在黯淡而混乱的哥谭街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名叫“Good Times”的杂货店,像是一个微妙的点头致意。
在马导的镜头下,帕丁森饰演的蝙蝠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侦探,在细微的蛛丝马迹中,破解了谜语人离奇诡异的线索,一点点靠近真相。
而两年的义警生活让他成了一个夜行动物,即使摘下面具,他也没有放下蝙蝠侠的身份,时常隐藏在便服与兜帽中跟踪、窥探着目标,犹如街头的游魂。
他一直有一个跨不过去的阴影:年幼时目睹父母被谋杀,让他始终被困在“痛失双亲的男孩”的心理状态中。因此,他成为蝙蝠侠,以“复仇使者”自居,在阴影中恐吓各处的罪犯,这是他为自己创造的意义。
然而当历史重演,当看到失去父亲的市长儿子、那个和自己当年一样孤独而恐惧的小男孩时,他意识到,自己从未填上心底的大洞。
《新蝙蝠侠》中的哥谭,在摄影师格雷格·弗雷泽(《沙丘》)的光影设计下,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迷人质感。
它不是蒂姆·伯顿式哥特风格的古怪城市,也不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式干净整洁的现代大都市——它是一座挤满了绝望之人的堕落城市,富有历史却也藏污纳垢,犯罪与生存的戏码每日在街头交替上演。
关于哥谭的谜团在于,这座城市能否拯救自己?而这桩案件就是线索。
一桩连环杀人案,也串起了哥谭的反派群像。
《新蝙蝠侠》对蝙蝠侠的多位经典对手进行了精彩的改编,使他们既能保留漫画特色,也能融入本片相对现实主义的风格。
这版猫女,神似经典漫画《蝙蝠侠:元年》中的猫女。
她的性感皮衣制服不再是猎奇式的凭空创造,而是因为她不得不在黑帮群聚的夜总会打工,这份工作使得性感与暴力成为她最熟练的语言;
她出众的盗窃才能,来源于底层街头智慧与生存的需要;她的世界里不存在非黑即白,是因为她负担不起“奢侈的正义”。
作为塞琳娜·凯尔的人生经历,深深烙印在了猫女身份上。
企鹅人则是贪婪、投机与狠辣的代表,在肾上腺素飙升的追车戏中展现出尤其疯狂的一面。
他和黑帮老大法尔科内是典型的哥谭黑帮,永远不受法律约束,永远不放过每一个扩张权力的机会。
谜语人的现实化改编,是影片一大亮点。马导以真实的十二宫连环杀手为灵感,将这个热衷谜语的浮夸漫画角色重新塑造为一个每次作案后留下谜语线索以戏弄警方的高智商罪犯。
艺术片才子、实力派演员保罗·达诺对于谜语人的诠释,可能出乎很多观众的意料。他没有健美的身材,没有深邃的眼神,或是特别出众的邪气长相。
相反,达诺的身姿不大挺拔,一张圆脸仿佛还有些婴儿肥,安静、甚至有些木讷。
惊悚的是,达诺恰恰演出了现实中一类反社会人格连环杀手的气质:他们往往身材不太好(太胖或太瘦),与社会难以接轨,看上去不具备攻击性,却有着恐怖的爆发力。
这样的谜语人,和本片的现实主义气质无比契合。
通过一系列谋杀,谜语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揭露哥谭的秘密与真相,并因此获得狂热信徒的崇拜,煽动起盲目的愤怒情绪。
谜语人的所作所为和蝙蝠侠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都冷静地制定计划,暗中窥探目标,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利用了恐惧与暴力。
当谜语人这样一面疯狂的镜子摆在面前时,蝙蝠侠终于看清,恐惧并不是自己存在的唯一意义。恐惧也会引向盲从与愤怒,但哥谭更需要的是希望。
当他救起水中的小男孩时,仿佛也填上了心底的洞,终于从当年的心结中走了出来。
韦恩家族用了两代人的努力才艰难地学会一个道理:站在演讲台竞选市长、许诺一个宏大却空洞的慈善计划,并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亲自跳入水中救下一个又一个普通人,却能给整座城市带来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当镜头转向哥谭市臭名昭著的阿卡姆精神病院时,给出了一个关于小丑的彩蛋。在片中客串小丑的演员是巴里·基奥恩,一个非常有趣的选择。
他同样是独立电影出身,最近还出演了漫威的《永恒族》
《新蝙蝠侠》有着十分贴近漫画质感的基调,如果未来在反派群像中加入小丑,想必又会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组合。
让人感到些许遗憾的是,《新蝙蝠侠》前半段展现出的强大故事张力,在靠近尾声时逐渐变得有些松散、失焦。
这不会是个完美的蝙蝠侠故事。更何况,自蝙蝠侠诞生以来,已经出现过许多为这一虚构角色奠定根基的重要故事,包括漫画、动画、电影与电视剧,每个人都对蝙蝠侠有着自己的理解。
《新蝙蝠侠》是否会让你再次爱上这个披风斗士?恐怕只有在影院里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蝙蝠侠》是一部属于大银幕的杰作。它让我们久违地看到了,在当下的超级英雄类型里,仍会有人去拍一部有着如此惊艳质感的电影。
在马导手中,蝙蝠侠的故事在大银幕上绽放出了远超预期的巨大能量。
《新蝙蝠侠》主创专访、报道、超大海报,
请见《环球银幕》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