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个马后炮,《健听女孩》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后,我才刚看的电影。不知道肿么了,最近些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不仅不沉闷,看得不痛苦,相反都还挺喜欢的,像91届《绿皮书》、92届《寄生虫》、93届《无依之地》,包括今年的《健听女孩》。所以是奥斯卡堕落了?俗了?还是大众审美趣味提升了?鉴赏能力强了?...天晓得。我晓得的是,不管好看不好看,奥斯卡获奖必备的深刻内核没有变,要么聚焦社会问题如《寄生虫》、《无依之地》,要么关注弱势群体、消除歧视如《绿皮书》、《健听女孩》。《健听女孩》关注的是聋哑人群体,“健听”一词就是相对聋哑而言的。顾名思义,健听女孩就是一个正常视听的女孩,她出身在一个聋哑人家庭里,爸爸是聋哑人,妈妈是聋哑人,哥哥也是聋哑人。在“健听女孩”出生的那一天,她妈妈也曾经祈祷过,希望她是个聋哑小孩,因为妈妈害怕孩子以后跟她不亲,就像她的妈妈对她不亲一样。所有刻画弱势群体的题材,都需要掌握一个“适度”的火候,情节上避免过于生硬刻画,情感上避免陷入过度煽情。在这两点上,《健听女孩》算是打造了如同教科书般的叙事范本。情节故事上,基本围绕健听女孩与残障家庭的身份差异来展开,冲突来源于“我这辈子都在做传译,精疲力尽”这件事。当小女孩对着全家人公开爆发,将所有委屈与无奈一吐为快时,这是全片情绪的第一个爆发点,我承认我看哭了。当情绪被吊起后,作为观众,作为拥有上帝视角的上帝,我也很难抉择接下来要如何编写剧本,一边是健听女孩的正常生活,与她的音乐梦想。另一边是无助的三个聋哑人,聋哑家庭靠卖渔获为生,他们需要有能跟外界交流的窗口。站在更同情弱者的圣母心下,也许健听女孩的个人梦想是要被牺牲掉的。
如果你跟我想法一样,跟健听女孩一样认为是家庭拖累了她,那你就跟我们犯了一样的,对残障人士的一种不平等俯视凝望。这种凝视潜意识中带有强者、正常人的优越感,会在无意识中忽略和伤害他们的人格尊严。《健听女孩》这部电影的伟大,正是打破了我们这种刻板入骨的虚伪感。
在聋哑人家庭中,其实健听女孩才是那个异者,是父母为了让她融入家庭,感受到是家庭密不可分的一分子,才会处处依赖她,正如他哥哥所言:“我们没有那么无助,我们这家人在你出生前都好好的”健听女孩所认为的为家庭付出,为家庭牺牲,其实都是她所认为的,当认为固化成认知,就闭塞了所有沟通通路,形成误解。健听女孩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正常人的问题。电影想表达的是,我们都认为聋哑人很难相处,很难沟通,所以就不去接触,不去沟通其实是错的。大方的,耐心点,只要给他们机会,我们总是能找到有效相处模式的。一言以蔽之,《健听女孩》深刻而不晦涩,温情而不矫情,加上伴有优美动听的音乐,怎能让人不爱呢?春日和煦,遇见一部能够令人全情投入的好电影,真是一件愉悦的小事情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