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在中科院附中“面向未来的科普科幻文学创作”小型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附中的各位老师们,大家好。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深入到这么前沿的一所学校。我拿的文凭是教育学学士,当过四年老师。所以现在只要有进校园的活动,我都积极参加。现在的学校已经完全不同于当年,我读书时很多老师没有大学文凭,你们学校居然有二十多位博士毕业的老师。这是天地之别!
进入创作生涯以来,我一边写自己的故事,一边研究别人的作品。出版过世界科幻文学史和科幻电影史。也研究过单个国家的这两种历史,比如日本科幻文学史和电影史。还研究过单个作家,比如迈克尔克莱顿的创作。这些工作都要求有广泛的阅读量,阅片量。
从2011年给蝌蚪五线谱科幻征文当评委以来,我一直担任各种科幻征文的评委。少的一年一个,多的一年几个。前年担任过京东文学奖科幻评委,今年是百花文学奖科幻评委。干这些活都要求实打实地阅读作品,而且是成年作家的作品。
刚才李凌己老师说,有一半科幻征文缺乏想象力。我觉得这都算客气了,在我看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科幻征文是陈词滥调,是按套路写的。并非中国科幻这样,现在《终结者》还在影院里上映,过两天还有《星球大战》,你们看看就会发现,从构思到主题,都是七十年代的老套路。
科幻构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主要受当时科技的影响。比如火星人这个题材在十九世纪末大量冒出来,是因为意大利天文学家乔万尼声称发现了火星运河,刺激了作家们的想象。二十世纪初以后,各种时空穿越、平行空间的故事冒出来,是因为爱因斯坦相对论引起轰动。早期这类作品往往直接引爱因斯坦理论作旁证。
最初把现实引入科幻的成了开拓者,后面就会有很多跟风者。他们写科幻,不是因为关注了科技和现实,而是因为看了以前发表的科幻。比如,现在还有征文在写人口爆炸,这是七十年代的题材。作者都是生活在21世纪的年轻人,你们身边有哪个同龄人想生七八个孩子?生育愿望下降才是今天的现实吧?但是我没看到一篇描写生育率下降的科幻。
正象李老师刚才说的那样,现在的科普主要讲过去的成果,等孩子们长大就过时了。我认为这样还带来一个问题,过去的成果也是别人的成果。在孩子们眼里,这些是袁隆平爷爷搞出来的,那些是屠呦呦奶奶搞出来的。自己长大后又该干什么?现在的科普完全没回答这个问题,孩子们缺乏代入感,也就缺乏积极性。
我一直关注科技前沿动态,希望用它们激发新的科幻创作。现在我把它们按门类整理出来,可能先拍一个短视频节目,总标题叫“你的世界”。以2049年为背影,介绍那时的各门学科会出现什么进展。2049年是建国一百周年,今天的中学生那时候四十多岁,正是各行各业的骨干。现在是我们的世界,那时候就是他们的世界,他们需要从今天就知道会进入一个怎样的世界。
从近处讲,这也是给孩子们参加科幻征文提供全新的素材库。当然,这些仍然是素材,不是主题。假设有个孩子写了篇科幻,讲未来的汽车都会飞。这不是主题,人类为什么需要会飞的汽车?它给主人公,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这才是主题。而在这方面,今天的科幻表现得更不好。
这几年我陆续遇到科协、科委、科技部、中科院的朋友,都想用科幻发挥科普的功能,在这方面给政策,给钱。这当然很好,但是他们对科幻的印象还停留在凡尔纳、阿西莫夫、郑文光、童恩正的年代。我对他们说,西方科幻从九十年代开始,反科学主题就占据了主流。象卡梅隆这些人不光在作品里反科学,还参加现实中的反科学运动。
电影《终结者》剧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在发达国家激化,产生绿色运动。在他们看来,什么左右之争,东西方之争都过时了,重要的是刹住人类进步的步伐。当时他们提出的目标是发达国家停在九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可以再进一进,到九十年代水平就必须停住发展。
为什么定这个目标?因为《增长的极限》这本书说,如果经济不停下来,2000年人类社会就会总崩溃。结果那年没崩溃,他们又出了修改版,认为2015年会崩溃。这个预言又没兑现,所以又出现很多新的预言,有的说21世纪末要崩溃,或者20年后会崩溃等等。
所有这些末日论都在制造恐慌,阻止科技进步。试想,如果人类必须停在今天这个水平上,我们还用搞科研吗?还用给下一代讲科学吗?还用培养他们探索发现精神吗?这种末日论已经浸透到西方新一代当中。瑞典的“环保少女”,各国“反抗灭绝”的示威,都是这种末日论的体现。世界末日马上要到,还读什么书?学什么科学?这就是他们的逻辑。
在渲染这种末日心态的过程中,西方当代科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这些作品不加辨别,直接给孩子们看,让他们学着写,会有很严重的后果。现在已经有很多征文直接引用这些反科学题材,每篇都是世界末日,地球崩溃之类。
知名科幻作家郑军
当年的主流科幻写光明的未来,现在的主流科幻写阴暗的未来。我在各种类似的会议上都在讲,你们想把经费花在反科学的科幻上吗?估计不想吧?
当然,现在是多元社会,人们创作什么是他的自由,不能再象当年那样规定写什么,不能写什么。但是,如果想用已经成型的科幻作品执行科普功能,如果还想让孩子们也学着写,至少我们组织者要有个鉴别过程,有个引导过程。反科学的、伪科学的、讲怪力乱神的科幻非常多。不加辨别,以为凡是科幻作品都在歌颂科学,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这是不对的。
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个要点,谢谢大家。
2019年12月6日于中科院附中
作者: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