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乐评长文
- Melody欧美音乐台
- 2025-03-11 22:40:02
【最新乐评长文】Pitchfork给给Lady Gaga 新专辑『Mayhem』打出8.0高分!
! 高度认可!!!
"在她的第七张专辑中,Lady Gaga以震撼人心的宏大音效回归流行乐 舞台。她在作品中剖析了成名带来的内心挣扎,同时也向听众展示了她为何能够获得如此崇高的音乐地位。"
为了宣传她的第七张正式专辑『MAYHEM』,Lady Gaga展开了一场魅力十足的公关攻势。从在粉丝专属记者会上主持,到在美国知名综艺节目 *SNL* (周六夜现场)、*Hot Ones* (辣翅访谈)和 *Vanity Fair* (名利场) 的测谎仪系列节目中亮相,她呈现出一个令人喜爱的平易近人的公众形象。她甚至优雅地回应了关于"重热墨西哥玉米片" (reheating nachos) 的问题——这是同志粉丝圈中的俚语,暗指她在单曲《Abracadabra》中重复使用了旧的音乐创意。"我的墨西哥玉米片是我自己的,是我发明的,我为它们感到自豪,"她告诉 *EW* (娱乐周刊)。
广告名副其实:『MAYHEM』本身就是一场魅力攻势,一场强大的正能量轰炸。这张专辑旨在提醒听众为何他们最初爱上她——在她涉足爵士歌唱 (jazz belting)、传统创作型歌手的严肃风格或成为电影明星之前的那个她。在未婚夫、企业家兼专辑执行制作人之一Michael Polansky的启发下,她回归流行乐根源,这促使她进行了一次内心探索——Gaga告诉 EW,她并非试图重新发明自己的声音,而是"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我成为*我*?我的参考源泉是什么?我的灵感来自哪里?"因此,『MAYHEM』并非某人偷偷热炒旧ideas并试图将其冒充为新鲜创意的产物——它更像是一场完全致力于展示如何将经典元素重新演绎成艺术的大型烹饪节目。
若说很高兴看到Gaga回归听起来有些奇怪,那可能是因为她从未真正离开太久。在她2020年的第六张正式专辑『Chromatica』和『MAYHEM』之间,Gaga在拉斯维加斯举办了驻场演出并环球巡演;在两部评价不佳的电影——2021年的《古驰家族》(House of Gucci) 和2024年的《小丑:双面疯癫》(Joker: Folie à Deux)——中贡献了最出色的表演;还为后者发行了一张以翻唱为主的配套专辑『Harlequin』。她拥有罕见的特质,几乎以同等程度同时吸引摇滚主义者 (rockist) 和流行乐观主义者 (poptimist)。一方面,她弹钢琴,轻松驾驭高概念创作,并创作自己的(通常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另一方面,她着迷于艺术表演,高度重视形象的视觉元素,热爱合成器和编程,并毫不掩饰地研究名人现象。她是弱势群体的拥护者(例如,在今年格莱美颁奖礼上的获奖感言中呼吁关爱跨性别群体),但同时也是名人特殊主义和精英吸引力的典型代表。她就像我们一样,只不过显然更加出色。
Gaga对重返流行乐坛的忐忑在『MAYHEM』全专辑中显而易见——内心冲突成为其中一个突出主题。在两首强劲单曲《Disease》和《Abracadabra》的音乐视频中,你可以看到多个Gaga版本相互对峙。在专辑亮点《Perfect Celebrity》中,她观察到她的公众形象"睡在天花板上",如幽灵般困扰着她的私人生活。在她准确称之为"电子垃圾摇滚" (electro grunge) 的混合音效之上,她咆哮道:"You love to hate me! I'm the perfect celebrity!"(你又爱又恨我!我就是那个完美的名人!)她展现出的愤怒令人意外,考虑到Gaga一直以来是如此受人爱戴、远离丑闻且始终保持礼貌。与Madonna 1998年的『Ray of Light』类似,『MAYHEM』探索了名声的概念和其奇特状态,但并未给出确切结论。这种身份对立的深刻表达并不妨碍听众享受音乐的乐趣,整张专辑常常带有摔角比赛般的激烈能量。而Beyoncé在2008年的双碟专辑『I Am… Sasha Fierce』中物理性地分离了"真实"的自我和夸张的表演者形象,Gaga则在『MAYHEM』中将她的两面完美融合。
《Perfect Celebrity》只是Gaga在『MAYHEM』中探索自我身份分裂的一个缩影。这一主题如此重要,以至于专辑的各版封面都呈现了Gaga破碎化的肖像;在采访和视频中,她这一时期的形象既有金发也有棕发的元素。在《Don't Call Tonight》中,她在镜中发现自己眼睛的位置被他人的眼睛取代。虽然名人抱怨名人生活通常显得乏味甚至虚伪(某种程度上只会让他们,咳,更加出名),但Gaga更关注名声作为一种心理吸血鬼的本质——它成为她身份中过于庞大的碎片,使外界期望、浪漫关系和自我怀疑变得更加复杂。在探索身份裂变的多种可能性中,『MAYHEM』邀请听众走进Gaga的内心世界,使这种在任何标准下都算罕见的生活体验变得引人共鸣。
二元性、宿命感和宗教意象构成了贯穿整张专辑的存在主义线索,使得声音风格多样的『MAYHEM』依然保持连贯性。在接受Stereogum采访时,Gaga列举了专辑的灵感来源:David Bowie、Prince、Earth Wind & Fire、Nine Inch Nails和Radiohead。寻找音乐引用的游戏(《Garden of Eden》中致敬Nelly Furtado的《Maneater》,《Zombieboy》中致敬Gwen Stefani的《Hollaback Girl》)也是这张专辑的附加乐趣。在联合制作人Cirkut和Andrew Watt的打造下,贝斯线时而嗡嗡作响,时而富有弹性(且经常通过模拟合成器 (analog synths) 处理)。专辑中还融入了钢琴浩室 (piano house) 元素(如《Abracadabra》)以及通过更为直接的视角过滤的迪斯科风格,仿佛摇滚乐队每次都来一次即兴的放克尝试(想想滚石乐队的《Miss You》甚至是The Clash的《Rock the Casbah》)。在三首与Gesaffelstein合作的作品中,《Killah》通过混合松弛的放克风格和刺耳的工业音乐元素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成为Bowie《I'm Afraid of Americans》和KMFDM《Money》的精神近亲。
尽管这张专辑表面上充满喧嚣,但它仍然遵循经过验证的流行歌曲创作法则和动态处理技巧,缺乏能够称得上真正"混乱"的随机性。几乎每首歌都通过前奏、主歌和副歌前段逐渐构建,使得曲目在进入副歌时已经达到声音饱和 (brickwalled) 状态。Gaga之所以采用这种手法,是因为感官超载确实有效——它创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宏大音效,与她整体形象完美匹配,一种几乎接近风格化夸张 (camp) 的过度表现。为效果而制造的声音密度在『Born This Way』中已成为Gaga的音乐标志之一。这么多年过去,她依然是"响度战争" (loudness wars) 中的坚定斗士。
Gaga混合幽默与真诚的方式,即使不算彻底的混乱,也充满了破坏性的能量。除了名声与身份危机的主题外,专辑还包含了对狼人的狂想曲("Last week, you left somebody dead, you're so misunderstood"(上周,你让某人丧命,你太被误解了))以及将爱慕对象变成皮肤装的可能性(这绝对会成为一个划时代的造型)。Gaga的荒诞感一直是她作品中被低估的一面——可能是因为她太擅长以严肃表情传递这些元素。她运用声音的多种方式——这也是对『Born This Way』时期的致敬——使这些歌曲成为充满戏剧性的独幕剧。她用明显的德古拉式颤音演绎《Killah》的最后部分,并以自觉夸张的姿态 (swagger) 处理《Vanish Into You》的主歌部分(其副歌由高到尖叫和超现实的和声增强)。她时而像Debbie Harry般低吟,时而像Courtney Love般呐喊,从不害怕展现音色的丑陋面。在《Blade of Grass》这首关于她与Polansky订婚的歌曲中,她听起来如此疲惫不堪,让人不禁想象如果没有爱的介入,她会变成什么样子。她全心全意的真诚成就了格莱美获奖、登顶排行榜的Bruno Mars二重唱《Die With a Smile》,这首激情四溢的合唱代表了Gaga中间路线 (MOR) 音乐倾向的最佳呈现。在『MAYHEM』的终点,我们找到的是爱。
毫不意外,一位热衷于极繁主义 (maximalism) 的艺术家为她的专辑塞入了大量内容,如果『MAYHEM』的曲目从14首精简到10首左右,或许效果会更好。尽管如此,它仍是Gaga职业生涯中最强有力的完整专辑陈述之一。虽然风格多元,但整张专辑有着明确的指导愿景,既诱人又不留情面。Gaga那独特的高分贝、袒露心灵的流行泡泡糖风格在艺术与商业的边缘游走,大胆冒险却似乎不惧怕榜单失利。在她的录音生涯将近二十年后,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知名,恰恰处在她应该在的位置。
翻译来自:Melody 欧美音乐台
原文:Pitchfork

"在她的第七张专辑中,Lady Gaga以震撼人心的宏大音效回归流行乐 舞台。她在作品中剖析了成名带来的内心挣扎,同时也向听众展示了她为何能够获得如此崇高的音乐地位。"
为了宣传她的第七张正式专辑『MAYHEM』,Lady Gaga展开了一场魅力十足的公关攻势。从在粉丝专属记者会上主持,到在美国知名综艺节目 *SNL* (周六夜现场)、*Hot Ones* (辣翅访谈)和 *Vanity Fair* (名利场) 的测谎仪系列节目中亮相,她呈现出一个令人喜爱的平易近人的公众形象。她甚至优雅地回应了关于"重热墨西哥玉米片" (reheating nachos) 的问题——这是同志粉丝圈中的俚语,暗指她在单曲《Abracadabra》中重复使用了旧的音乐创意。"我的墨西哥玉米片是我自己的,是我发明的,我为它们感到自豪,"她告诉 *EW* (娱乐周刊)。
广告名副其实:『MAYHEM』本身就是一场魅力攻势,一场强大的正能量轰炸。这张专辑旨在提醒听众为何他们最初爱上她——在她涉足爵士歌唱 (jazz belting)、传统创作型歌手的严肃风格或成为电影明星之前的那个她。在未婚夫、企业家兼专辑执行制作人之一Michael Polansky的启发下,她回归流行乐根源,这促使她进行了一次内心探索——Gaga告诉 EW,她并非试图重新发明自己的声音,而是"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我成为*我*?我的参考源泉是什么?我的灵感来自哪里?"因此,『MAYHEM』并非某人偷偷热炒旧ideas并试图将其冒充为新鲜创意的产物——它更像是一场完全致力于展示如何将经典元素重新演绎成艺术的大型烹饪节目。
若说很高兴看到Gaga回归听起来有些奇怪,那可能是因为她从未真正离开太久。在她2020年的第六张正式专辑『Chromatica』和『MAYHEM』之间,Gaga在拉斯维加斯举办了驻场演出并环球巡演;在两部评价不佳的电影——2021年的《古驰家族》(House of Gucci) 和2024年的《小丑:双面疯癫》(Joker: Folie à Deux)——中贡献了最出色的表演;还为后者发行了一张以翻唱为主的配套专辑『Harlequin』。她拥有罕见的特质,几乎以同等程度同时吸引摇滚主义者 (rockist) 和流行乐观主义者 (poptimist)。一方面,她弹钢琴,轻松驾驭高概念创作,并创作自己的(通常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另一方面,她着迷于艺术表演,高度重视形象的视觉元素,热爱合成器和编程,并毫不掩饰地研究名人现象。她是弱势群体的拥护者(例如,在今年格莱美颁奖礼上的获奖感言中呼吁关爱跨性别群体),但同时也是名人特殊主义和精英吸引力的典型代表。她就像我们一样,只不过显然更加出色。
Gaga对重返流行乐坛的忐忑在『MAYHEM』全专辑中显而易见——内心冲突成为其中一个突出主题。在两首强劲单曲《Disease》和《Abracadabra》的音乐视频中,你可以看到多个Gaga版本相互对峙。在专辑亮点《Perfect Celebrity》中,她观察到她的公众形象"睡在天花板上",如幽灵般困扰着她的私人生活。在她准确称之为"电子垃圾摇滚" (electro grunge) 的混合音效之上,她咆哮道:"You love to hate me! I'm the perfect celebrity!"(你又爱又恨我!我就是那个完美的名人!)她展现出的愤怒令人意外,考虑到Gaga一直以来是如此受人爱戴、远离丑闻且始终保持礼貌。与Madonna 1998年的『Ray of Light』类似,『MAYHEM』探索了名声的概念和其奇特状态,但并未给出确切结论。这种身份对立的深刻表达并不妨碍听众享受音乐的乐趣,整张专辑常常带有摔角比赛般的激烈能量。而Beyoncé在2008年的双碟专辑『I Am… Sasha Fierce』中物理性地分离了"真实"的自我和夸张的表演者形象,Gaga则在『MAYHEM』中将她的两面完美融合。
《Perfect Celebrity》只是Gaga在『MAYHEM』中探索自我身份分裂的一个缩影。这一主题如此重要,以至于专辑的各版封面都呈现了Gaga破碎化的肖像;在采访和视频中,她这一时期的形象既有金发也有棕发的元素。在《Don't Call Tonight》中,她在镜中发现自己眼睛的位置被他人的眼睛取代。虽然名人抱怨名人生活通常显得乏味甚至虚伪(某种程度上只会让他们,咳,更加出名),但Gaga更关注名声作为一种心理吸血鬼的本质——它成为她身份中过于庞大的碎片,使外界期望、浪漫关系和自我怀疑变得更加复杂。在探索身份裂变的多种可能性中,『MAYHEM』邀请听众走进Gaga的内心世界,使这种在任何标准下都算罕见的生活体验变得引人共鸣。
二元性、宿命感和宗教意象构成了贯穿整张专辑的存在主义线索,使得声音风格多样的『MAYHEM』依然保持连贯性。在接受Stereogum采访时,Gaga列举了专辑的灵感来源:David Bowie、Prince、Earth Wind & Fire、Nine Inch Nails和Radiohead。寻找音乐引用的游戏(《Garden of Eden》中致敬Nelly Furtado的《Maneater》,《Zombieboy》中致敬Gwen Stefani的《Hollaback Girl》)也是这张专辑的附加乐趣。在联合制作人Cirkut和Andrew Watt的打造下,贝斯线时而嗡嗡作响,时而富有弹性(且经常通过模拟合成器 (analog synths) 处理)。专辑中还融入了钢琴浩室 (piano house) 元素(如《Abracadabra》)以及通过更为直接的视角过滤的迪斯科风格,仿佛摇滚乐队每次都来一次即兴的放克尝试(想想滚石乐队的《Miss You》甚至是The Clash的《Rock the Casbah》)。在三首与Gesaffelstein合作的作品中,《Killah》通过混合松弛的放克风格和刺耳的工业音乐元素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成为Bowie《I'm Afraid of Americans》和KMFDM《Money》的精神近亲。
尽管这张专辑表面上充满喧嚣,但它仍然遵循经过验证的流行歌曲创作法则和动态处理技巧,缺乏能够称得上真正"混乱"的随机性。几乎每首歌都通过前奏、主歌和副歌前段逐渐构建,使得曲目在进入副歌时已经达到声音饱和 (brickwalled) 状态。Gaga之所以采用这种手法,是因为感官超载确实有效——它创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宏大音效,与她整体形象完美匹配,一种几乎接近风格化夸张 (camp) 的过度表现。为效果而制造的声音密度在『Born This Way』中已成为Gaga的音乐标志之一。这么多年过去,她依然是"响度战争" (loudness wars) 中的坚定斗士。
Gaga混合幽默与真诚的方式,即使不算彻底的混乱,也充满了破坏性的能量。除了名声与身份危机的主题外,专辑还包含了对狼人的狂想曲("Last week, you left somebody dead, you're so misunderstood"(上周,你让某人丧命,你太被误解了))以及将爱慕对象变成皮肤装的可能性(这绝对会成为一个划时代的造型)。Gaga的荒诞感一直是她作品中被低估的一面——可能是因为她太擅长以严肃表情传递这些元素。她运用声音的多种方式——这也是对『Born This Way』时期的致敬——使这些歌曲成为充满戏剧性的独幕剧。她用明显的德古拉式颤音演绎《Killah》的最后部分,并以自觉夸张的姿态 (swagger) 处理《Vanish Into You》的主歌部分(其副歌由高到尖叫和超现实的和声增强)。她时而像Debbie Harry般低吟,时而像Courtney Love般呐喊,从不害怕展现音色的丑陋面。在《Blade of Grass》这首关于她与Polansky订婚的歌曲中,她听起来如此疲惫不堪,让人不禁想象如果没有爱的介入,她会变成什么样子。她全心全意的真诚成就了格莱美获奖、登顶排行榜的Bruno Mars二重唱《Die With a Smile》,这首激情四溢的合唱代表了Gaga中间路线 (MOR) 音乐倾向的最佳呈现。在『MAYHEM』的终点,我们找到的是爱。
毫不意外,一位热衷于极繁主义 (maximalism) 的艺术家为她的专辑塞入了大量内容,如果『MAYHEM』的曲目从14首精简到10首左右,或许效果会更好。尽管如此,它仍是Gaga职业生涯中最强有力的完整专辑陈述之一。虽然风格多元,但整张专辑有着明确的指导愿景,既诱人又不留情面。Gaga那独特的高分贝、袒露心灵的流行泡泡糖风格在艺术与商业的边缘游走,大胆冒险却似乎不惧怕榜单失利。在她的录音生涯将近二十年后,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知名,恰恰处在她应该在的位置。
翻译来自:Melody 欧美音乐台
原文:Pitchf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