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视角倒推小学阶段的培养...
- 哲别20090324
- 2025-01-17 15:08:39
从初中视角倒推小学阶段的培养,再补一个重要的“习惯”
之所以强调习惯,是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坚持做下去,而无需“内驱力”。这个习惯就是“思考”,或者说“琢磨”。
在多年的教学中,时常会发现有些孩子听课是完全不会启动脑子的,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大脑就封闭了,放弃思考了。
在我看来:
一是没有思考的习惯;
二是没有适当的思考训练以至于思考慢;
三是不懂思考方法。
在小学阶段,是没有一种课叫做“思考”的,也就是说,没有人会系统的教小学生如何思考,只有在学习学科知识时,老师偶尔会示范自己的思考,然后等孩子模仿。只有在孩子阅读文章时,能感受到作者思考的痕迹,然后模仿着思考。
但这些场景,其实都有点碰运气的成分。
说直白一点,“如何思考”,其实可以算作“家学”的一部分,更有参考意义的行为是父母与孩子的高质量聊天,引导孩子去思考。
我自己的思考启蒙其实比较晚,大概是高中后期看了两本书,一本叫《三体》,一本叫《1984》,之所以会启蒙我的思考,是因为里面讲的内容都是颠覆我当时三观的内容,看完书的我脑袋都是懵的,脑内两种极端的观点互相碰撞,推着我去思考一些更本质的问题,现在想来,其实孩子需要更温和的思考启蒙。
(曾庆文)
之所以强调习惯,是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坚持做下去,而无需“内驱力”。这个习惯就是“思考”,或者说“琢磨”。
在多年的教学中,时常会发现有些孩子听课是完全不会启动脑子的,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大脑就封闭了,放弃思考了。
在我看来:
一是没有思考的习惯;
二是没有适当的思考训练以至于思考慢;
三是不懂思考方法。
在小学阶段,是没有一种课叫做“思考”的,也就是说,没有人会系统的教小学生如何思考,只有在学习学科知识时,老师偶尔会示范自己的思考,然后等孩子模仿。只有在孩子阅读文章时,能感受到作者思考的痕迹,然后模仿着思考。
但这些场景,其实都有点碰运气的成分。
说直白一点,“如何思考”,其实可以算作“家学”的一部分,更有参考意义的行为是父母与孩子的高质量聊天,引导孩子去思考。
我自己的思考启蒙其实比较晚,大概是高中后期看了两本书,一本叫《三体》,一本叫《1984》,之所以会启蒙我的思考,是因为里面讲的内容都是颠覆我当时三观的内容,看完书的我脑袋都是懵的,脑内两种极端的观点互相碰撞,推着我去思考一些更本质的问题,现在想来,其实孩子需要更温和的思考启蒙。
(曾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