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艾久久资讯网
首页
(当前)
头条
电影
军事
时尚
热门
社会
数码
汽车
体育
搞笑
影片
新鲜事
游戏
美食
股市
校园
美妆
婚恋
科技
健康
美女
动漫
电视剧
旅游
萌宠
育儿
读书
综艺
运动健身
音乐
设计
艺术
房产
情感
明星
宗教
家居
科普
星座
国际
舞蹈
三农
法律
辟谣
军事
历史
养生
瘦身
财经
接着聊辩题,“灾难财”...
汪有
2022-05-14
0
首页
>
社会
接着聊辩题,“灾难财”那期,评论区有个很好的观点:
你说的这些,飓风后冰袋涨价啊,大雨天出租车涨车费啊,好像只是“由于成本上升的合理涨价”,似乎不是“灾难财”。
难道不是应该——
尊重合理涨价,同时打击“灾难财”嘛?
我相信大家一眼看去也都是赞同的。
不过事实依旧比这复杂。
理想状况下,“合理涨价”和“灾难财”的群体,是泾渭分明的,这很好区分。
比如,物流不畅成本提高了,这算合理涨价,不要管。
解放前小蒋去上海打老虎,扬子公司囤积居奇,这肯定是灾难财(都不用加引号),应该管。
但,大部分情况下,“因为物料成本上涨导致的涨价”,和“因为灾难造成物资不足,卖方议价能力增强的涨价”是混合在一处的。
比如,美国飓风案例:2美元的冰袋,涨到了10美元。
里面可能到6美元,是成本上升。到10美元的部分,是物资不足,导致卖方能要这个价。
比如,北京暴雨中出租车费上涨,假设平时车费30的路,现在涨到了200。
司机在暴雨开车可能浸水可能有危险,可能要到100块钱,足以弥补这些风险,结果涨到200,多出的100,是因为车不够能要到的钱。你可能会理解为多的100是“灾难财”。
那我们是否可以规定,比如冰袋到6美元就ok,车费到100可以,多了就罚?
答案是,很难操作。
首先,如何确定是6美元还是5美元?如何确定车费100足以补偿还是120足以补偿司机?
这不好判断。
其次,有个很复杂的点在于:
不同人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这个其实在经济学里叫供给曲线。
市场价越高,就有越多人供给产品。
同样是美国飓风后卖冰袋——
供货商A恰好没遭灾,成本还是2美元。卖3美元都是“灾难财”。
供应商B受灾轻微,只是断电了,于是自己启用了备用发电机制冷,成本可能需要4美元。
供应商C是外地供货商,从外面用冰柜车运进来,成本可能是10美元。
更远的供货商D发现有利可图,现买制冷机,可能成本是12美元。
当冰袋进入市场,市场价应该是趋近的。
ABCD只会卖相近的售价。
比如你定,考虑成本上浮,统一6美元,不许加价。
结果是:A还是每袋多赚4美元黑心钱,B赚2美元灾难财,C和D不赚钱,他们根本不会生产。
北京车费也是一样。
不同司机对大雨里出车的风险的忍耐能力也不同。
司机A家人生病,手停口停,加价20就愿意去。
司机B刚背上房贷,加价50就愿意去。
司机C家里小康,得加100。
司机D家里有房收租,加多少都不去。
靠行政定任何价,都不可能恰好“尊重成本上涨”的同时,还不让人赚到“物资紧缺的灾难财”。
那怎么解决。
完全尊重市场?那老百姓就要忍受高价。
完全行政干预?比如美国飓风后,有外州人认为有利可图,买了几台家用发电机,运到佛罗里达准备高价卖掉,结果被罚了。
罚了当然爽,但这样一罚,就没有那么多人往里运发电机了。
其实我们历史上曾经给出过答案。
开篇说到,最典型不用加引号的灾难财,解放前大家族囤积居奇,操控物价。
也有两种办法解决:
小蒋跑去上海打老虎,纯用了行政手段。
开仓库、抓人这些手段都用上了,结果没成。
小蒋把上海物价强行压下,但其他地方物价还在上涨,上海物价低了,没有人愿意往上海运货。上海物价虽然低,但老百姓买不到。
我们刚进入上海,平抑物价,同样面对物价飞涨,靠的是经济手段,打赢了“两白一黑”。完全整顿了上海棉纱、大米、煤炭的物价。
而我们的两白一黑如何打赢的,完全是及时储备提供了充足物资。
大米就准备了50亿斤,四川、东北都以大量物资供给上海。棉纱棉布也非常充裕。
你不是想囤积居奇嘛?随便囤。
最终我们调到上海的物资顺利销售,资本家手里的钱都流入了我们的国营商店。
然后我们继续保障物资销售,资本家也没办法了,当初高价买入的棉布大米,只能亏本抛售。
上海物价彻底平抑。
之前我微博发过一张我家里收藏的老收据,上面写着教员的一句话: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这不是简单的口号,这已经是屠龙之术。
是关于一段成功历史的精确总结。
郑重声明:图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返回
返回首页
上一篇
【投稿】“打扰一下大家...
下一篇
实体店夫妻因疫情还不起贷款,含泪撬开4岁儿子存钱罐:瞬间愣住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