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头评论##小镇做题家#...

  • 新传考研秃头研究所
  • 2022-07-19 01:55:08
*

秃头评论小镇做题家

这段时间,一篇来自专业新闻媒体的主编评论在社交媒体上被持续讨论,尤其是一句“这些小镇做题家每天上培训班,做真题卷,也仍然考不中那个能为他们带来安全感的编制内职务”更是直接惹来众怒。

一方面,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所展示出来的对于普通考公群体的傲慢和无礼使读者感到冒犯,另一方面,作为主编的评论员被认为是站在社会教育、经济资源的“既得利益者“的角度对“小镇做题家”们的俯视和不屑。他将众人对明星考编是否符合规范的质疑放置在了“嫉妒”与“埋怨”的视角上进行讲述,既看轻公众在公共事件中的参与价值,又剥夺了他们合理的、正当的监督权。“小镇做题家”这五个字本是一种自嘲,却被媒体人当作是讽刺的手段,这不仅有违职业素养,更让当下专业新闻报道中的个人与媒体的边界问题被曝露出来。

“小镇做题家”,这本是诞生于豆瓣讨论组的形容词,被许多依靠做题、考试进入高等教育中的群体用来指代自己仍然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或和其他本就出身不俗的人到达同一个起跑线的困境。它是自嘲的口吻,是众多的平凡的普通人用来宽慰现实、表达无可奈何的说辞。但在那位主编的笔下,却直接地与明星、与有能力者进行对比,成为了二元对立的表达里总是对工作岗位和理想薪资求而不得便心生妒忌的群体的代名词。本是用以自嘲的说法,如今却被用来以讽刺。作为新闻工作者,何以不知遣词造句的重要性,又何以用这般居高临下的态度面对读者。谦逊、对话、沟通和理性的评论内涵已然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有违新闻职业规范要求的、易引发对立情绪的言论。

此外,这番言论本身所反映出的,是当前新闻报道,尤其是媒体评论写作中存在的“公私界限”不分的问题。在传统报纸或电视新闻报道中,往往要经过多个审核环节才能够予以刊出,同时,因为传媒资源的有限性——比如报刊的版面、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等——只有精益求精的内容才能够被选中。反观网络环境之下,一天能够刊发数十条推文、在各个平台中都能够找到各类实时更新的报道和评论。数量的增多,却使新闻报道在内容把关上常犯疏忽大意的错误,更是容易出现情绪化的表达、写作者自身的偏激或不正当的观点出现在代表专业媒体机构的文章中。除了今天看到的这起事件之外,在前年爆出的“鲍毓明涉嫌性*侵未成年少女”的事件里,财新网的记者也被认为是“观点先行”,将个人想法与媒体报道混为一谈。

不难看出,公私界限的问题已经是造成媒体失范的重要原因。其中,以本就涉及作者主观表达的评论来宣泄情感、表达私欲的情况则更加常见。实际上,这也是误读了评论的主观表达,将其理性的、推动合理公共讨论的功能看作是只在意作者个人观点而忽略其他必要的要求。

当前,正是新闻业备受瞩目又饱受争议的阶段。前者来自于全球化时代下的社会变动频发,公众需要专业、及时的新闻媒体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后者则是近年来频发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凸显出的矛盾:CGTN在袁隆平教授去世事件时的错误报道、北京日报对支付宝和微信是否能够在经营中使用的误读、白银电视台对造成21名选手死亡的越野赛开幕式的报道等均体现当下新闻业的危机四伏。现在,关于“小镇做题家”的批评,不过只是新闻报道深陷伦理问题的又一次注脚。

“解决问题”。这是新闻业必须要关注、要达到的目标。众人皆唱衰新闻,此时就更需要媒体人先用专业素养挺直腰杆。“小镇做题家”也好、“明星考编”也罢,最紧要的是让新闻、让评论在理性的表达中发挥其作用——传递事实、引导健康和正确的思考。如无法做到最基本的职业伦理道德的坚持,新闻又将如何继续存在下去?

完整讲解见图。
新传考研
*#秃头评论##小镇做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