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休的伤,连放5天假也没法治

  • 虎嗅APP
  • 2023-01-05 23:28:29
为什么大家如此反感调休【调休的伤,连放5天假也没法治】

调休怎么这么招人烦?失去周末的痛苦远大于休假的快乐,有人会觉得对调休没必要有这么大的火,毕竟从本质上看,假期并没有少,反而多了一天假,早休晚休不都无所谓吗?并不,因为根据前景理论,大多数人对于损失比对获得更加敏感,这是一种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人们为何会如此关注损失呢?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同等强度的坏事带来的后果往往比好事更严重,它事关生死,所以更关注坏事的基因代代相传,形成了当代人类的负面偏差(negativity bias)。调休虽然给人们凑出了五天假期,却带来了周末双休的损失,一减一加,总数不变,但在损失厌恶和负面偏差的影响下,人们当然会有一种“被剥削”的痛苦。连续工作使人倦怠,调休令人不爽的不仅仅是损失感,还因为调休让我们比以前连续工作了更长的时间。

当员工持续为工作付出努力时,身体和心理资源都会被消耗,所以人们需要在非工作时间通过充分的休息得到身心资源的恢复,让工作导致的压力负荷反应(比如血压升高、疲倦感等)重新恢复到被打工摧残之前的正常基线水平。如果员工在连续工作下无法得到恢复,便会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心率加快、高血压、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等,工作时间越长的中国人,幸福感也会更低。对组织来说,长工作也不一定会带来高产出,每周超过工作时间40小时的人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如精力丧失、疲惫不堪、丧失工作热情和动力,无力抑郁,不再愿意为工作付出努力等。

那么,调休后的小长假能起到放松的功能吗?未必,因为它打乱了正常的工作-休闲节奏。对于短假无调休和长假有调休,很多人更想要前者。在调休下,连续上班也干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休闲节奏,让那些日常固定安排(Routines)被打乱。大部分人都需要有秩序的日常,比如有规律的工作五天和周末双休,这能给生活带来稳定感和可控感,关系到一个人能否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日常固定安排也与生活意义感之间有很强的关联。然而,调休打乱了工作—休闲节奏,使人很容易产生失控感和受控感。人类都有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要(autonomy),也就是一种体验到对自己行为上的控制感和心理上的自由。

调休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吗?我国的调休制度从2000年正式开始实施起,直至今日仍未被废除,但效果并不好。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根据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的调研,“黄金周”制度自实行之日起,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调休对旅游业的促进只是一种“黄金幻觉”。这是因为,影响旅游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如果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变,无论是旅游性消费还是其他各类消费都会保持相对稳定。通过调休创造出“黄金周”,仅仅只是让人们在旅游消费的时间上更集中,对全年旅游收入的增加并无实质性的贡献。综上,研究者普遍认为,“黄金周”制度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负面效应则日益凸显。

人们想要的是规律、自主、真实的假期。疫情肆虐牵动着人们的心绪,也导致一些人曾经的日常固定安排被打乱。有规律的日常工作生活节奏能够缓解压力给身心健康带来的损害,人们非常需要在这个特殊时期能保证基本的每日八小时工作制和规律的周末双休。在此基础上,拥有休假的自主权也是必要的。我国在1994 年颁布的《劳动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2007 年的《职工带薪休假条例》也规定了该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法,但当前仍然有很多企业不能完全保障职工带薪休假的权益。比起调来调去的调休和统一安排的全国集中性休息,人们更想要的是能真正享有和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带薪假期。

最后,无论是最基本的规律双休,还是自主的带薪休假,打工人们都希望这些休假能让人有真实的、不被打扰的休息。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当前生活在一个“随时在线(always-on)”的新时代,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微信、飞书、钉钉......各类即时通讯软件使我们在任何时间都能被老板、同事和客户找到,不少人都活在节假日仍被工作消息支配的恐惧中,能享有在一段时间里不被打扰权利的休假,才是真实的休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离不开休假自由,欢度劳动节的劳动人民,值得更规律、更自主、更真实的假期。调休的伤,连放5天假也没法治 (作者:果壳 )
调休的伤,连放5天假也没法治调休的伤,连放5天假也没法治调休的伤,连放5天假也没法治调休的伤,连放5天假也没法治调休的伤,连放5天假也没法治调休的伤,连放5天假也没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