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博士生调研农村离婚率上升:呈现女性主导的鲜明特征 却并不是“娜拉出走”式的想象
- 搜狐新闻
- 2024-10-24 13:47:29
【独家|博士生调研农村离婚率上升:呈现女性主导的鲜明特征 却并不是“娜拉出走”式的想象】过去几年,农村地区的离婚率呈现攀升趋势。陈瑞燕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的博士生,从2021年开始,她相继走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的村庄。在她看来,农村离婚率的上升,是近年来农民生活的一个剧烈变动,它重构了农村社会内部的权力关系,同时呈现了女性主导的鲜明特征。农村离婚率上升呈现女性主导特征
但陈瑞燕认为,农村女性主导的婚姻趋势,本质上还是女性通过依附婚姻的方式,换取生活的保障。它并不是“娜拉出走”式的想象,也跟个体意识的觉醒无关。更多时候,外部的结构性因素驱使这部分女性做出结婚、离婚,还有再婚的选择。它既是性别失衡的显现,也有村庄内部竞争、天价彩礼的“诱导”,更是消费社会和货币逻辑下沉到村庄之后的一个反映。
以下是陈瑞燕的讲述——:
我在农村观察到的离婚现象,基本上是女性在主导离婚。湖北一个县城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也提到,大多数的离婚女性是发起方,表现更为积极主动。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过一个数据,在诉讼离婚里,73.4%的发起方是女性。
去年,我们在河南中部的一个县城调研,当地的二婚市场很活跃,尤其是针对于女性的二婚市场。女性离婚了,马上就会有人来介绍,甚至彩礼、婚礼迎嫁娶仪式都跟头婚没有太大的差别。男性的再婚难度比女性高很多。如果经济实力比较普通,又不想打光棍,就只能娶偏远山区,比较贫困的家庭的女孩,我遇到一个二婚男性,他再婚的对象眼睛就有问题。
在我们的调研里,彩礼不再是礼俗的性质,它是一个市场要价的逻辑,高额的彩礼,其实是用于锁定女性资源的,特别是女性的生育能力。现在农村男多女少,性别失衡非常严重,这不仅是当年计划生育的生儿偏好,还有就是女性是往发达地区、城市流出的,所以女性不愁嫁,但男性愁娶。
但在我的调研和观察里,女性主导婚姻秩序的表象之下,本身是婚姻重新封建化的一个趋势,这种趋势具体有三种表现。首先,在年轻人的婚姻里面,父母的主导权力非常大。比如让孩子早婚,在中西部地区,很多父母更愿意把家庭资源投入到下一代的婚姻上,而不是对孩子的教育上。
另外,这里面可能还有包办婚姻的苗头。孩子没满20岁,心智不太成熟,就要听从父母的意愿结婚。现在结婚不仅要高额彩礼,还要房和车。20来岁的年轻人很难积累到这些资源,只能靠父母。谁掌握这个资源,谁就说了算。我在皖北遇到一个年轻人,离婚的原因是,他当时根本没有相中这个妻子,但没有拗过父母。这样的婚姻秩序下,年轻人结婚,也不是所谓的自主权的象征。
第二点,在调研过程中,我有一个观察,父母花费巨大的财富让儿子娶上媳妇,他们也会努力去帮儿子维系住婚姻的稳定性。现在农村的婆媳关系有两种趋势,一种是婆婆“跪舔”儿媳妇,这就是婆媳权力关系的逆转。还有一种,婆婆把儿媳当作小孩在养,不希望她接触太多的外界信息,让她只活在家里面,就是“圈养”,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禁锢,让她活在真空里,确保婚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最后一点,也就是农民父母为什么愿意拼尽全力,不惜负债累累给儿子娶媳妇?图的就是女性的生育价值。我在调研里至少发现过三个案例,因为不能生育,女性被离婚,相当于女性的价值是跟她的生育能力深度捆绑的。
当然,这两年也有一些变化。以往离婚以后,女方都是默认孩子留给男方,拎着包直接走了。孩子最后就只能留给爷爷奶奶带。在民政局调研,他们提到,离婚后女性争取子女抚养权的现象变多了。但一般来说,儿子会留给男方,如果是女儿就带走。这里面其实还是有男权的思想——儿子是用来传宗接代的。
对于这个农村婚姻来说,男女双方是被双向物化的。男性现在被物化成了牛马,是挣钱的工具人,是维持整个家庭正常运转的工具和螺丝钉,而女性在这里面就变成了一个生育机器。当金钱、市场、货币的逻辑进入到私人生活以后,男性是受害者,女性虽然有婚姻选择权,也是受害者。洞见计划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网页链接
但陈瑞燕认为,农村女性主导的婚姻趋势,本质上还是女性通过依附婚姻的方式,换取生活的保障。它并不是“娜拉出走”式的想象,也跟个体意识的觉醒无关。更多时候,外部的结构性因素驱使这部分女性做出结婚、离婚,还有再婚的选择。它既是性别失衡的显现,也有村庄内部竞争、天价彩礼的“诱导”,更是消费社会和货币逻辑下沉到村庄之后的一个反映。
以下是陈瑞燕的讲述——:
我在农村观察到的离婚现象,基本上是女性在主导离婚。湖北一个县城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也提到,大多数的离婚女性是发起方,表现更为积极主动。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过一个数据,在诉讼离婚里,73.4%的发起方是女性。
去年,我们在河南中部的一个县城调研,当地的二婚市场很活跃,尤其是针对于女性的二婚市场。女性离婚了,马上就会有人来介绍,甚至彩礼、婚礼迎嫁娶仪式都跟头婚没有太大的差别。男性的再婚难度比女性高很多。如果经济实力比较普通,又不想打光棍,就只能娶偏远山区,比较贫困的家庭的女孩,我遇到一个二婚男性,他再婚的对象眼睛就有问题。
在我们的调研里,彩礼不再是礼俗的性质,它是一个市场要价的逻辑,高额的彩礼,其实是用于锁定女性资源的,特别是女性的生育能力。现在农村男多女少,性别失衡非常严重,这不仅是当年计划生育的生儿偏好,还有就是女性是往发达地区、城市流出的,所以女性不愁嫁,但男性愁娶。
但在我的调研和观察里,女性主导婚姻秩序的表象之下,本身是婚姻重新封建化的一个趋势,这种趋势具体有三种表现。首先,在年轻人的婚姻里面,父母的主导权力非常大。比如让孩子早婚,在中西部地区,很多父母更愿意把家庭资源投入到下一代的婚姻上,而不是对孩子的教育上。
另外,这里面可能还有包办婚姻的苗头。孩子没满20岁,心智不太成熟,就要听从父母的意愿结婚。现在结婚不仅要高额彩礼,还要房和车。20来岁的年轻人很难积累到这些资源,只能靠父母。谁掌握这个资源,谁就说了算。我在皖北遇到一个年轻人,离婚的原因是,他当时根本没有相中这个妻子,但没有拗过父母。这样的婚姻秩序下,年轻人结婚,也不是所谓的自主权的象征。
第二点,在调研过程中,我有一个观察,父母花费巨大的财富让儿子娶上媳妇,他们也会努力去帮儿子维系住婚姻的稳定性。现在农村的婆媳关系有两种趋势,一种是婆婆“跪舔”儿媳妇,这就是婆媳权力关系的逆转。还有一种,婆婆把儿媳当作小孩在养,不希望她接触太多的外界信息,让她只活在家里面,就是“圈养”,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禁锢,让她活在真空里,确保婚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最后一点,也就是农民父母为什么愿意拼尽全力,不惜负债累累给儿子娶媳妇?图的就是女性的生育价值。我在调研里至少发现过三个案例,因为不能生育,女性被离婚,相当于女性的价值是跟她的生育能力深度捆绑的。
当然,这两年也有一些变化。以往离婚以后,女方都是默认孩子留给男方,拎着包直接走了。孩子最后就只能留给爷爷奶奶带。在民政局调研,他们提到,离婚后女性争取子女抚养权的现象变多了。但一般来说,儿子会留给男方,如果是女儿就带走。这里面其实还是有男权的思想——儿子是用来传宗接代的。
对于这个农村婚姻来说,男女双方是被双向物化的。男性现在被物化成了牛马,是挣钱的工具人,是维持整个家庭正常运转的工具和螺丝钉,而女性在这里面就变成了一个生育机器。当金钱、市场、货币的逻辑进入到私人生活以后,男性是受害者,女性虽然有婚姻选择权,也是受害者。洞见计划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