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布迪厄在法国巴黎与世长辞...

  • 江南一点洪长晖
  • 2022-07-06 21:11:34
2002年,布迪厄在法国巴黎与世长辞,留下一个依旧“苦难的世界”。在他晚年的代表性著作《世界的苦难》里,布迪厄继续用自己的实践理论告诉我们,在个人苦难的背后,是社会性、政治性的荒诞,它遮蔽了来自底层的那些微小声音和日常片段。美国社会学家华康德(Loïc Wacquant)在悼念布迪厄的一篇文章中曾如此评价:“作为福柯之后法国最重要的公众知识分子,布迪厄是那些无家可归者、非法移民、反种族主义活动者和工作不稳定的劳动者的忠实辩护人。”
秉持着相同的信念,我们在本辑设置了“布迪厄逝世20周年纪念专题”,对布迪厄的学术思想进行讨论。其中,洪长晖的文章指出,许多分析者给布迪厄贴上了“结构主义者”的标签,事实上,布氏的理论地图并不能简单地被“结构”与“行动者”这样近乎二元的研究范畴所涵括,他对结构主义呈现藕断丝连的“拒”和“迎”,正如布迪厄本人所言,“之所以会存在行动、历史以及结构的保持和转型,原因在于有行动者的存在,然而,行动者之所以能够行动,行动之所以有效,又是因为他们不是被化约为个体概念,而是作为社会化了的有机体,他们被赋予一整套性格,这些性格可以激发行动者的兴趣和能力,参与到比赛中去”。潘利侠的文章则向我们展示了布迪厄所倡导的实践与反思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他常常将内含自己利益诉求的表述呈现为客观公正的真理,这使其思想成为一种社会学的炼金术。因此,当我们赞同布迪厄时,需要谨防对其理论做犬儒主义的利用;而当我们批判布迪厄时,并不是要否定布迪厄的姿态,而是要沿着他指明的方向前行,诚如布迪厄自己所指出的:“(社会科学)提出的每一个命题都可以而且应该运用到社会学家自己身上。”
——严飞
读书
2002年,布迪厄在法国巴黎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