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什么用?叶嘉莹:让人心灵不死

  • 凤凰网视频
  • 2024-11-28 18:49:48
【诗词有什么用?叶嘉莹:让人心灵不死】叶嘉莹逝世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

诗人席慕蓉直言“她就是诗魂”;痖弦称赞叶嘉莹是“ 穿裙子的士”;作家白先勇称“ 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他回忆在台大读书的时候常常从外文系逃课去听她的课。教书数十载,桃李满天下,叶嘉莹在人生的晚年卖掉京津两处房产,又将自己的稿费、版税收入悉数捐出,累计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都让她为传统文化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当她荣耀加身时,她却说: “我教了一辈子书,除了作为一名教师,一无所长。”

叶嘉莹曾自言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好为人师”,二是喜好诗词。

1944年,刚满20岁的叶嘉莹写道,“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她后来说,“我觉得这两句诗真正表达了我立身处世的理念。”号称要逃到禅里去的人,有时其实是自私和逃避,因为不沾泥,就永远不会错,不用负责任。

1948年,24岁的叶嘉莹随新婚刚过半年的丈夫离开故乡北京,辗转赴台。在诗中,她说自己是“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访学,她写“从去国,倍思家。归耕何地植桑麻。廿年我已飘零惯,如此生涯未有涯。”

1976年,叶嘉莹的大女儿与女婿在一次车祸中罹难。叶嘉莹含泪写道:“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1978年,叶嘉莹申请回国教书,此后,她受李霁野邀请来到了南开大学。在她的长诗《祖国行》里写道:“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

有年中秋,叶嘉莹和学生们聚餐。大家请她说两句提酒词,“她说我也不会提酒啊,琢磨了半天,最后说:‘为诗词干杯!’”

叶嘉莹曾说:“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很多人记得,在一次讲座后,有学生问叶嘉莹诗词有什么用,她毫不迟疑,朗声作答:“让人心灵不死。”

在研究朱彝尊爱情词的美感特质时,叶嘉莹创造了一个叫“弱德之美”的概念。这是一种在遭遇不可抗力时,隐忍收敛却默默坚守的美。她解释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那不是弱德。弱德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持守,是在重大的不幸遭遇之下,负担承受并且要完成自己的一种力量。” “弱德之美不是说你软弱就是美,而是你要坚强地持守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己把自己持守住了。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我都尽到了我的力量、尽到了我的责任。”叶嘉莹说,“你是弱德,你不是弱者。”

叶嘉莹认为,吟诵是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形式。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吟诵主要是你自己对于诗歌的内涵、它的感情、它的意境有一种体会,有一种共鸣,叫诗人的生命在你声音里面复活。”叶嘉莹曾屡次谈到在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最为遗憾之事,便是不曾真正带领学生温习传统诗词的吟诵。“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 ”

见证了一个世纪历史的叶先生在晚年说道:“当一个人处在一个充满战争、邪恶、自私和污秽的世道之中的时候,你从陶渊明、李杜、苏辛的诗词中看到他们有那样光明俊伟的人格与修养,你就不会丧失你的理想和希望。我虽然平生经历了离乱和苦难,但个人的遭遇是微不足道的,而古代伟大的诗人,他们表现在作品中的人格品行和理想志意,是黑暗尘世中的一点光明。我希望能把这一点光明代代不绝地传下去……我的莲花总会凋落,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诗词有什么用?叶嘉莹:让人心灵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