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采访沈奕斐的文章《在漂泊之中...
- Sundaland
- 2025-01-07 04:56:00
看了一篇采访沈奕斐的文章《在漂泊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巢》,很触动我。
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是「漂泊」和「归属」。
如果算上来杭州读大学的时间,今年就是我来杭州的第十年了。我刚来杭州上学的时候会很想家,看到学校附近的居民楼晚上亮着灯,我都会想:“真好啊,这是「家」亮起的灯。”
毕业后我开始租房子,自己也在努力攒钱想要买房子,就这样陆陆续续地自己也在五个不同的房子里住过了。刚租房子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终于有“属于”自己的小窝了,会兴致勃勃地买好多东西回来,但很快我就在下一次搬家中懂得:租房子的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不应该买太多非必需品的,比如摆件、相框、花瓶等,因为这些会在下一次搬家中成为搬之辛苦弃之可惜的累赘。
但在杭州生活久了东西还是越积越多。而且买餐具这种易碎品的时候,我还会尽可能留下泡沫包装,因为我潜意识里明白,这不是真正属于我的房子,我总有一天会搬走,我得为未来一定会到来的搬家日做准备。
家里的亲戚偶尔聊起会说我“多不容易一个人在外面打拼租房子住”之类的话;我偶尔emo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一直在漂泊,虽然有一个地方可以睡觉、做饭,但这不是真正属于我的落脚地。
关注我久了的粉丝都知道,我一直想有自己的房子,我过去一直觉得一个在房产证上写了我名字的房子才是真正让我摆脱漂泊感、拥有归属感的坚定来源。但生活不会乖乖地按照我的预想往下走,我的肩膀不能总是假装稚嫩,我要担起让父母日子好过的责任。
但是这篇文章给了我一种安慰。
文章中说:“人在一生中会经历无数次往复,归巢让人感到安稳,而漂泊则为生活增添广阔的视野。”
回头望望,我确实在一次又一次的更换居住地中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认识了不同的人,尝试了生活的不同可能性。如果我更大胆一些,像有些更有魄力的朋友一样去更换生活的城市,那视野的开阔一定是更大的。
房子提供的可能只是“安全感”,归属感是更高一个level的,归属感应该“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而是从家庭、友谊甚至个人兴趣与追求中延展”。
就像现在的我,下班后我回到虽然是租的房子里,但是开门时有小狗欢呼雀跃地朝我跑来,我可以铺开瑜伽垫卷腹,可以窝在沙发上听音乐,也可以拿起吉他拨响琴弦……我做什么都自由。生活美中不足的时候,我要多看看“美”而不是“不足”。
人是漂泊的鸟,但对生活的热爱才是宜居的岛啊。
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是「漂泊」和「归属」。
如果算上来杭州读大学的时间,今年就是我来杭州的第十年了。我刚来杭州上学的时候会很想家,看到学校附近的居民楼晚上亮着灯,我都会想:“真好啊,这是「家」亮起的灯。”
毕业后我开始租房子,自己也在努力攒钱想要买房子,就这样陆陆续续地自己也在五个不同的房子里住过了。刚租房子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终于有“属于”自己的小窝了,会兴致勃勃地买好多东西回来,但很快我就在下一次搬家中懂得:租房子的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不应该买太多非必需品的,比如摆件、相框、花瓶等,因为这些会在下一次搬家中成为搬之辛苦弃之可惜的累赘。
但在杭州生活久了东西还是越积越多。而且买餐具这种易碎品的时候,我还会尽可能留下泡沫包装,因为我潜意识里明白,这不是真正属于我的房子,我总有一天会搬走,我得为未来一定会到来的搬家日做准备。
家里的亲戚偶尔聊起会说我“多不容易一个人在外面打拼租房子住”之类的话;我偶尔emo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一直在漂泊,虽然有一个地方可以睡觉、做饭,但这不是真正属于我的落脚地。
关注我久了的粉丝都知道,我一直想有自己的房子,我过去一直觉得一个在房产证上写了我名字的房子才是真正让我摆脱漂泊感、拥有归属感的坚定来源。但生活不会乖乖地按照我的预想往下走,我的肩膀不能总是假装稚嫩,我要担起让父母日子好过的责任。
但是这篇文章给了我一种安慰。
文章中说:“人在一生中会经历无数次往复,归巢让人感到安稳,而漂泊则为生活增添广阔的视野。”
回头望望,我确实在一次又一次的更换居住地中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认识了不同的人,尝试了生活的不同可能性。如果我更大胆一些,像有些更有魄力的朋友一样去更换生活的城市,那视野的开阔一定是更大的。
房子提供的可能只是“安全感”,归属感是更高一个level的,归属感应该“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而是从家庭、友谊甚至个人兴趣与追求中延展”。
就像现在的我,下班后我回到虽然是租的房子里,但是开门时有小狗欢呼雀跃地朝我跑来,我可以铺开瑜伽垫卷腹,可以窝在沙发上听音乐,也可以拿起吉他拨响琴弦……我做什么都自由。生活美中不足的时候,我要多看看“美”而不是“不足”。
人是漂泊的鸟,但对生活的热爱才是宜居的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