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不协调会从根本上摧毁夫妻关系...
- 冷露无声湿树枝
- 2025-01-14 15:00:03
“性的不协调会从根本上摧毁夫妻关系,
我从自身经验和读者来信中明白了这个道理。”
看《身后无遗物》,
作者伊藤比吕美今年70岁了,
如此坦然地写了一句。
坦然。
可能老了之后人才会逐渐拥有这份坦然
(特别是被社会严苛对待挑三拣四的女人),
写自己一把年纪还为房贷困扰,
写年轻时提起来不那么愉快的性事、感情、育儿,
写身边亲人朋友逐一去世之后感到的深切寂寞。
颇有种不顾他人死活(反正已经死得差不多了)的爽快利落,
是啊,生活就是这样,
人老了不必坚持曲终奏雅了,因为知道自己的曲子也快弹奏到尽头了。
我感慨:“我什么时候能这么潇洒啊?”
比如我就很少写自己遇到经济窘境或者感情失意的经历,总是用“没人想看这些”来逃避,用“也不是什么大困难”或者“move on也是一瞬间的事”马虎应付过去,但实际上也实在不想将自己不堪的那一面展示给人看。
医生哥不以为意:“可以了,你上次说封小学生鸟妃名副其实,大家就已经知道了。”
我:“谁讲这个了?”
我开始诉说有关装修的烦恼(属于是买房之后就两眼一闭不肯看其价下跌略过这部分烦恼)
结果医生哥这位看上去没烦恼的闲散太医也说起他房子的装修,麻烦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讲的时候他不甚在意地把猫抱在怀里观察指甲是不是该剪了。
好吧,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烦恼,
不讲出来可能也不是欲盖弥彰。
烦恼总有,也不必时时挂在心上。
讲出来是一种坦然,不记挂更是另一种坦然。
除了这些之外,
在这本书里看到更多的词汇是“死亡”,
主旋律好像也是死亡与衰老:
作者母亲、父亲、夫、朋友、小狗的死亡……
还有她一个人逐渐迟暮目睹这些死亡时、感受这些死亡后的寂寞。
死亡。
她写母亲的死:
“主治医生告诉我,母亲的状况安 定下来了,我暂时回家也无妨。我刚回美国,母亲死了。
而那时我根本没有想过母亲真的会死。”
她写父亲的死:
“在那天,父亲说他感觉不好,我送他去住院,自己返回家,写了即将结稿的稿子,之后返回医院,进病房不到十分钟,父亲死了。
直到那个瞬间,我从未想过父亲真的会死。”
她写狗狗的死:
“狗渐渐老衰,大小便失 禁,我耐心地看护了它。临终的几小时,它呼哧喘着粗气,因为它是狗啊,散步之前总是(因为期待着出去玩)呼哧喘着粗气,我以为它还能活,还不要紧,和平时一样,让它卧在我脚下。就在我写邮件的时候,刚才还响在耳边的狗的呼吸,倏尔静了下来。
我知道狗总有一天会死,却没想到是此时。”
总结下来是:
在死亡真 正(真 正)来临的那一刻(那一刻)之前,
无论预兆有多漫长有多来势汹汹,却还是压根不真切。
读完了我感到一阵酸楚,
这两年总是有意无意地寻找面对死亡时的武 器,
怕接受不了身边人的离去,只好给自己打一针又一针的预防针,却被心思细腻的过来人告知:
在那一刻来临之前,不可能做好准备。
不过,这样也好吧?
免除了一些我对“如何接受身边的人去世”的焦虑。
反正再焦虑到时候也会猝不及防,
不如全留给未来的自己解决好了,
何必贷 款焦虑。
然后作者写丈夫的死亡,
“大约二十年前,夫曾大声宣称,他若是有一天身体不能动了,就给自己一枪结束生命。他说无法想象自己老了以后,要当着别人的面拉屎撒尿。
(唉,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其实大家一旦不得不这么做了,当众拉屎撒尿就都很坦然。)”
能说吗,虽然她在书里说了很多丈夫的坏话,
我却还是觉得自己很像这个丈夫。
不论是与人争辩时必胜的决心和气势,
还是会要求伴侣跟自己睡前聊天,
甚至连对死亡的态度也是一样:“若是有一天身体不能动了,就给自己一枪结束生命。”
目睹过家族病史之后我也大声宣称将来一定要在神志尚且清明还能生活自理的时候体面地给自己一个痛快绝 不会让难堪地苟延残喘。
但真当人类面对死亡时也许求生意志才会强烈地沸腾烧开,这份滚烫或许会一股脑淹没平时在意的尊严,就算留下难看的疤痕也在所不惜。
想活下去,就是想活下去,
想看明天照常升起的太阳,
想和身边的人轻声细语地诉说无聊的琐事。
原来琼瑶那样翩然离去的决心和勇敢,
大部分人永远都无法拥有。
这样也好,也不必现在就做选择,
留给到时候垂垂老矣的我来决定吧。
同时心里有个邪恶的声音响起:
“可能你根本活不到那个时候。”
我一巴掌拍飞这个声音!
正如爱丽丝·赫茨索默提到她早逝的儿子时说的话:
“他没有遭遇死亡和老去的痛苦,这是一种privilege。”
进可privilege
退可交给未来的老枝枝来为难,
自己的死亡这个议题好像也被伊藤比吕美梳顺。
她写,“人终有一死,没办法。但我舍不得。若身后不留一物地死去,实在很豁达,很利落。”
我想,如果肩上不背着忧虑面对死亡,也算是一种豁达和利落吧。
事实证明还是要写啊,要多写啊。
刚看完《身后无遗物》我体感像看完一个快乐小狗enfp诗人老太太发的一整年微博(本来就是随笔)
(话说苏轼给我的感觉也好enfp啊……)
觉得还行吧但也就3.5星的程度,打发时间看看还行,里面的小狗写得也都很可爱。
但一写,就好像原本在遥遥赏花,
此时才用手心接住了空中飘荡不定的落花,
端详之下,才发觉这花瓣那么美,还带着生机的湿润。
好的书就是这样,
当下读完的那刻不必令人震撼,
但总会在之后一直璀璨回响在你的耳边。
我从自身经验和读者来信中明白了这个道理。”
看《身后无遗物》,
作者伊藤比吕美今年70岁了,
如此坦然地写了一句。
坦然。
可能老了之后人才会逐渐拥有这份坦然
(特别是被社会严苛对待挑三拣四的女人),
写自己一把年纪还为房贷困扰,
写年轻时提起来不那么愉快的性事、感情、育儿,
写身边亲人朋友逐一去世之后感到的深切寂寞。
颇有种不顾他人死活(反正已经死得差不多了)的爽快利落,
是啊,生活就是这样,
人老了不必坚持曲终奏雅了,因为知道自己的曲子也快弹奏到尽头了。
我感慨:“我什么时候能这么潇洒啊?”
比如我就很少写自己遇到经济窘境或者感情失意的经历,总是用“没人想看这些”来逃避,用“也不是什么大困难”或者“move on也是一瞬间的事”马虎应付过去,但实际上也实在不想将自己不堪的那一面展示给人看。
医生哥不以为意:“可以了,你上次说封小学生鸟妃名副其实,大家就已经知道了。”
我:“谁讲这个了?”
我开始诉说有关装修的烦恼(属于是买房之后就两眼一闭不肯看其价下跌略过这部分烦恼)
结果医生哥这位看上去没烦恼的闲散太医也说起他房子的装修,麻烦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讲的时候他不甚在意地把猫抱在怀里观察指甲是不是该剪了。
好吧,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烦恼,
不讲出来可能也不是欲盖弥彰。
烦恼总有,也不必时时挂在心上。
讲出来是一种坦然,不记挂更是另一种坦然。
除了这些之外,
在这本书里看到更多的词汇是“死亡”,
主旋律好像也是死亡与衰老:
作者母亲、父亲、夫、朋友、小狗的死亡……
还有她一个人逐渐迟暮目睹这些死亡时、感受这些死亡后的寂寞。
死亡。
她写母亲的死:
“主治医生告诉我,母亲的状况安 定下来了,我暂时回家也无妨。我刚回美国,母亲死了。
而那时我根本没有想过母亲真的会死。”
她写父亲的死:
“在那天,父亲说他感觉不好,我送他去住院,自己返回家,写了即将结稿的稿子,之后返回医院,进病房不到十分钟,父亲死了。
直到那个瞬间,我从未想过父亲真的会死。”
她写狗狗的死:
“狗渐渐老衰,大小便失 禁,我耐心地看护了它。临终的几小时,它呼哧喘着粗气,因为它是狗啊,散步之前总是(因为期待着出去玩)呼哧喘着粗气,我以为它还能活,还不要紧,和平时一样,让它卧在我脚下。就在我写邮件的时候,刚才还响在耳边的狗的呼吸,倏尔静了下来。
我知道狗总有一天会死,却没想到是此时。”
总结下来是:
在死亡真 正(真 正)来临的那一刻(那一刻)之前,
无论预兆有多漫长有多来势汹汹,却还是压根不真切。
读完了我感到一阵酸楚,
这两年总是有意无意地寻找面对死亡时的武 器,
怕接受不了身边人的离去,只好给自己打一针又一针的预防针,却被心思细腻的过来人告知:
在那一刻来临之前,不可能做好准备。
不过,这样也好吧?
免除了一些我对“如何接受身边的人去世”的焦虑。
反正再焦虑到时候也会猝不及防,
不如全留给未来的自己解决好了,
何必贷 款焦虑。
然后作者写丈夫的死亡,
“大约二十年前,夫曾大声宣称,他若是有一天身体不能动了,就给自己一枪结束生命。他说无法想象自己老了以后,要当着别人的面拉屎撒尿。
(唉,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其实大家一旦不得不这么做了,当众拉屎撒尿就都很坦然。)”
能说吗,虽然她在书里说了很多丈夫的坏话,
我却还是觉得自己很像这个丈夫。
不论是与人争辩时必胜的决心和气势,
还是会要求伴侣跟自己睡前聊天,
甚至连对死亡的态度也是一样:“若是有一天身体不能动了,就给自己一枪结束生命。”
目睹过家族病史之后我也大声宣称将来一定要在神志尚且清明还能生活自理的时候体面地给自己一个痛快绝 不会让难堪地苟延残喘。
但真当人类面对死亡时也许求生意志才会强烈地沸腾烧开,这份滚烫或许会一股脑淹没平时在意的尊严,就算留下难看的疤痕也在所不惜。
想活下去,就是想活下去,
想看明天照常升起的太阳,
想和身边的人轻声细语地诉说无聊的琐事。
原来琼瑶那样翩然离去的决心和勇敢,
大部分人永远都无法拥有。
这样也好,也不必现在就做选择,
留给到时候垂垂老矣的我来决定吧。
同时心里有个邪恶的声音响起:
“可能你根本活不到那个时候。”
我一巴掌拍飞这个声音!
正如爱丽丝·赫茨索默提到她早逝的儿子时说的话:
“他没有遭遇死亡和老去的痛苦,这是一种privilege。”
进可privilege
退可交给未来的老枝枝来为难,
自己的死亡这个议题好像也被伊藤比吕美梳顺。
她写,“人终有一死,没办法。但我舍不得。若身后不留一物地死去,实在很豁达,很利落。”
我想,如果肩上不背着忧虑面对死亡,也算是一种豁达和利落吧。
事实证明还是要写啊,要多写啊。
刚看完《身后无遗物》我体感像看完一个快乐小狗enfp诗人老太太发的一整年微博(本来就是随笔)
(话说苏轼给我的感觉也好enfp啊……)
觉得还行吧但也就3.5星的程度,打发时间看看还行,里面的小狗写得也都很可爱。
但一写,就好像原本在遥遥赏花,
此时才用手心接住了空中飘荡不定的落花,
端详之下,才发觉这花瓣那么美,还带着生机的湿润。
好的书就是这样,
当下读完的那刻不必令人震撼,
但总会在之后一直璀璨回响在你的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