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领域这“5朵金花”...
- 深圳陈文朗
- 2025-05-03 15:07:08
人形机器人领域这“5朵金花”,一季度业绩是重中之重
新战略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初步统计数据表明,截至 2025 年 4 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的数量已经突破 300 家。其中,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表现尤为突出,已超过 150 家。
这一数据反映出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而中国在该领域的企业数量占比颇高,凸显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预示着中国在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竞争与发展中将发挥关键影响力。
1. 创世纪
业绩亮点:2025Q1净利润同比增147%,主要受益于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订单放量。
核心逻辑:
技术壁垒:自研谐波减速器突破日本专利封锁,适配特斯拉Optimus Gen3关节模块,单价较进口产品低30%;
产能扩张:东莞基地新增年产50万套精密减速器产线投产,良率提升至95%;
订单可见性:已获国产人形机器人厂商(如智元、宇树)2年长协订单,合同金额超8亿元。
2. 固高科技
业绩亮点:一季度营收同比增89%,毛利率达72%(行业平均45%)。
核心逻辑:
算法优势:其GTS-8000系列控制器实现0.01mm级运动精度,解决双足平衡控制难题,获英伟达Isaac Lab认证;
生态绑定:深度参与华为“具身智能云脑”项目,提供边缘端实时运动控制解决方案;
商业模式创新:推出“算法+芯片”订阅制收费,单机器人年服务费超5000元。
3. 北特科技
业绩亮点:一季度行星滚柱丝杠出货量环比增300%,贡献营收占比提升至35%。
核心逻辑:
工艺突破:独创“冷轧+研磨”复合工艺,将丝杠生产周期从120天压缩至30天;
客户结构:进入特斯拉二级供应商名录,通过拓普集团间接供货Optimus腿部执行器;
成本优势:单套丝杠成本控制在800元以内。
4. 兆丰股份
业绩亮点:Q1机器人轴承业务收入同比增423%,净利率提升至28%。
核心逻辑:
产品升级:开发PEEK复合材料轴承,寿命达传统钢制轴承3倍,适配灵巧手精密场景;
产线智能化:引入AI视觉检测系统,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99%;
场景拓展:与医疗机器人厂商微创合作,切入手术机器人高毛利赛道。
5. 南方精工
业绩亮点:一季度六维力传感器出货量突破10万套,市占率跃居国内第一。
核心逻辑:
多模态融合:集成触觉、力矩、温度等多传感器,精度达0.1N级别;
国产替代:打破德国基恩士垄断,获比亚迪人形机器人项目独家供应;
数据价值:通过传感器采集的力控数据反哺AI训练,构建“硬件+数据”双盈利模式。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新战略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初步统计数据表明,截至 2025 年 4 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的数量已经突破 300 家。其中,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表现尤为突出,已超过 150 家。
这一数据反映出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而中国在该领域的企业数量占比颇高,凸显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预示着中国在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竞争与发展中将发挥关键影响力。
1. 创世纪
业绩亮点:2025Q1净利润同比增147%,主要受益于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订单放量。
核心逻辑:
技术壁垒:自研谐波减速器突破日本专利封锁,适配特斯拉Optimus Gen3关节模块,单价较进口产品低30%;
产能扩张:东莞基地新增年产50万套精密减速器产线投产,良率提升至95%;
订单可见性:已获国产人形机器人厂商(如智元、宇树)2年长协订单,合同金额超8亿元。
2. 固高科技
业绩亮点:一季度营收同比增89%,毛利率达72%(行业平均45%)。
核心逻辑:
算法优势:其GTS-8000系列控制器实现0.01mm级运动精度,解决双足平衡控制难题,获英伟达Isaac Lab认证;
生态绑定:深度参与华为“具身智能云脑”项目,提供边缘端实时运动控制解决方案;
商业模式创新:推出“算法+芯片”订阅制收费,单机器人年服务费超5000元。
3. 北特科技
业绩亮点:一季度行星滚柱丝杠出货量环比增300%,贡献营收占比提升至35%。
核心逻辑:
工艺突破:独创“冷轧+研磨”复合工艺,将丝杠生产周期从120天压缩至30天;
客户结构:进入特斯拉二级供应商名录,通过拓普集团间接供货Optimus腿部执行器;
成本优势:单套丝杠成本控制在800元以内。
4. 兆丰股份
业绩亮点:Q1机器人轴承业务收入同比增423%,净利率提升至28%。
核心逻辑:
产品升级:开发PEEK复合材料轴承,寿命达传统钢制轴承3倍,适配灵巧手精密场景;
产线智能化:引入AI视觉检测系统,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99%;
场景拓展:与医疗机器人厂商微创合作,切入手术机器人高毛利赛道。
5. 南方精工
业绩亮点:一季度六维力传感器出货量突破10万套,市占率跃居国内第一。
核心逻辑:
多模态融合:集成触觉、力矩、温度等多传感器,精度达0.1N级别;
国产替代:打破德国基恩士垄断,获比亚迪人形机器人项目独家供应;
数据价值:通过传感器采集的力控数据反哺AI训练,构建“硬件+数据”双盈利模式。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