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小树苗聊天时想到18年去涞水写生的事...
- 群嘶玉树里
- 2025-03-11 02:25:50
跟小树苗聊天时想到18年去涞水写生的事,十分怀念。虽然拍了不少素材,回来后手机却意外摔坏,也曾写文章记录这段经历,但注销lof的时候不记得备份,如今也找不到了。。现在想来让这段经历在我脑中多了点神秘氛围。不过以下文字不存在任何怪力乱神,记忆可能有偏差。
写生是学校组织的,一年级分成两批,一批去怀柔,一批去涞水野三坡,最终分到野三坡的大约40~60人,其中有我们班十几人。住宿在景区村里的写生基地,睡觉环境一般,但饭极好吃,每天78元食宿费,中晚餐都有两道以上硬菜。
头三天写生在景区,这个景区是典型的山河湖交错,生态保护很好,环境不加修饰。涞水区域的山形态很有特色,山高,接近山脚的部分坡缓,植被茂密,海拔越高则越陡,有大片黄色岩石裸露,上点缀树木,显得比较斑驳。我在北京市区看不到山,因此在涞水很兴奋,如果往狭长的村子的不同侧徒步,还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色。比如,向景区相反方向走,经过古城墙一般的村门,有一个碎石坡,一直走会看到一个很小的土地庙,对着一颗很大的阔叶树,眺望远方会看到连绵的群山,景色壮丽又有些荒凉。
到了第四天,景区安全范围内的山水石就画乏了,于是基地老板把我们带到周边村子继续写生。村与村之间有的有公路,有的只有山路,山路也各不相同。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一段路穿越峡谷,峡谷两侧山体约6、7层楼高,但很窄,仅允许一车单行,且全部由黄色岩石(也可能是土块)组成,刀削斧劈一般,往上看宛如一线天。颠簸到拐弯处,竟在岩体下看到一个手扎的帐篷,大小只能容纳1人,棚顶、四周都是堆围的破布,沾满黄土,帐篷周边全是山羊,可见是有人居住的。
(图1)
去的第一个村子车程约40分钟。我的回忆在这里有点混乱,不排除把两个村子当成1个讲的可能。整个村子依山而建,水平面积很小,入口处是一个村委会,这也是全村唯一一个现代平房,让我略有安心。走过村委会,就只剩土路了,土路也并非普通山路——村子的下半部分好像完全坐在瓦砾上,有些地方可以看到裸露的土地,但有坡度的地方,都被类似碎砖、石头、破瓦的东西覆盖,就像有很多房子沿山塌得粉碎。沿着坡向上爬,两侧房子明显有人住,却看不到人,只有一个老奶奶坐在坡上,谁经过诅咒谁。这些房子也是我从未见过的样式,其中一部分可能是清代民居,但修修补补,改造幅度太大,也就看不出来了。极其破旧的外形和封了塑料布的雕花窗户组合,显得十分奇异。
爬过瓦砾堆,就是普通的土山了,山上只有路是平地,我们就聚在一起坐在路上写生。这里向下可以俯瞰整个村子,会发现建筑的屋顶其实是统一的棕色瓦片(图2为当时的写生)。这一角度,目所能及的建筑也都是我印象中的清代民居风格,大部分没有住人,门普遍已腐朽,雕花窗户却还在,往屋里看黑黢黢的,似乎没有家具。
画到下午终于听见山脚传来人声,是有人推着自行车在卖西瓜和矿泉水。同学买了切好的西瓜,那瓜瓤直接贴在红色塑料袋上,她尝了一口说味道是酸的。
未到四五点天上又飘起雨来,我们怕被雷劈,赶紧结队返回,这时在村口看到村委会张贴的手写村民名录,全村大约50人,绝大部分是一个姓,其中已有一半的名字打了方框。
(村子整体如图3)
第二个村子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幸好它也有村委会。开车约一小时,我们停在一个山洞前面,再往里,车就不能走了。山洞像直接在山体上轰出来的,内部又高又宽,拱壁都是土石,有一股潮气,走出山洞,不免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个村子地势和缓,像是山中较为平坦的谷地。往深处走,如今不记得还有没有山,只记得感觉不知谷地边界在何处。住在这的人似乎多些,但村口的房子全是废弃了的,仍然是那快要坍塌的灰色石、腐坏的木门和歪斜的雕花窗户,黑黢黢的三个大洞,门口贴着已变成白色的对联。既然对联还在,也许房子废弃的时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
沿着平坦的大路一直向前走,会在村子尽头看到两排杨树。这些杨树和学堂路的差不多高,在阳光良好的微风天气也会发出簌簌的声音,令人心旷神怡,但若在古村落深处的平坦田地边见到,它们的高和茂密又显得有些沉重。
向左走,有一座建在两层楼高土坡上的土房子(图4为写生房子),同学说有个艺术家住在这专心创作自给自足,不知道他们听谁说的,那房子的院墙几乎全塌了,像住了人又像没有。
再往深处是一条狭小的谷地,记忆里它宽度不足百米,阶梯状种着白菜、西红柿之类,两侧植被繁茂的山体一夹,阳光下好像微缩景观。
(村子布局如图5)
其余细节如果想起来了可能会再记录,这次写生大概是我本科最快乐的时光。照片丢失、网上也找不到古村落相关的图片,经常让我怀疑自己的记忆,但无论如何也不想失去当时的所见所感,尤其是这两个村子的风貌即使用图像也无法描述,写生时投入其中,更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野三坡景区很适合徒步,多山、多水,很像我的家,听说涞水很多地方被冲毁了,不知有没有恢复过来。希望未来有机会再去吧。
另附3张当时在景区的写生。
写生是学校组织的,一年级分成两批,一批去怀柔,一批去涞水野三坡,最终分到野三坡的大约40~60人,其中有我们班十几人。住宿在景区村里的写生基地,睡觉环境一般,但饭极好吃,每天78元食宿费,中晚餐都有两道以上硬菜。
头三天写生在景区,这个景区是典型的山河湖交错,生态保护很好,环境不加修饰。涞水区域的山形态很有特色,山高,接近山脚的部分坡缓,植被茂密,海拔越高则越陡,有大片黄色岩石裸露,上点缀树木,显得比较斑驳。我在北京市区看不到山,因此在涞水很兴奋,如果往狭长的村子的不同侧徒步,还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色。比如,向景区相反方向走,经过古城墙一般的村门,有一个碎石坡,一直走会看到一个很小的土地庙,对着一颗很大的阔叶树,眺望远方会看到连绵的群山,景色壮丽又有些荒凉。
到了第四天,景区安全范围内的山水石就画乏了,于是基地老板把我们带到周边村子继续写生。村与村之间有的有公路,有的只有山路,山路也各不相同。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一段路穿越峡谷,峡谷两侧山体约6、7层楼高,但很窄,仅允许一车单行,且全部由黄色岩石(也可能是土块)组成,刀削斧劈一般,往上看宛如一线天。颠簸到拐弯处,竟在岩体下看到一个手扎的帐篷,大小只能容纳1人,棚顶、四周都是堆围的破布,沾满黄土,帐篷周边全是山羊,可见是有人居住的。
(图1)
去的第一个村子车程约40分钟。我的回忆在这里有点混乱,不排除把两个村子当成1个讲的可能。整个村子依山而建,水平面积很小,入口处是一个村委会,这也是全村唯一一个现代平房,让我略有安心。走过村委会,就只剩土路了,土路也并非普通山路——村子的下半部分好像完全坐在瓦砾上,有些地方可以看到裸露的土地,但有坡度的地方,都被类似碎砖、石头、破瓦的东西覆盖,就像有很多房子沿山塌得粉碎。沿着坡向上爬,两侧房子明显有人住,却看不到人,只有一个老奶奶坐在坡上,谁经过诅咒谁。这些房子也是我从未见过的样式,其中一部分可能是清代民居,但修修补补,改造幅度太大,也就看不出来了。极其破旧的外形和封了塑料布的雕花窗户组合,显得十分奇异。
爬过瓦砾堆,就是普通的土山了,山上只有路是平地,我们就聚在一起坐在路上写生。这里向下可以俯瞰整个村子,会发现建筑的屋顶其实是统一的棕色瓦片(图2为当时的写生)。这一角度,目所能及的建筑也都是我印象中的清代民居风格,大部分没有住人,门普遍已腐朽,雕花窗户却还在,往屋里看黑黢黢的,似乎没有家具。
画到下午终于听见山脚传来人声,是有人推着自行车在卖西瓜和矿泉水。同学买了切好的西瓜,那瓜瓤直接贴在红色塑料袋上,她尝了一口说味道是酸的。
未到四五点天上又飘起雨来,我们怕被雷劈,赶紧结队返回,这时在村口看到村委会张贴的手写村民名录,全村大约50人,绝大部分是一个姓,其中已有一半的名字打了方框。
(村子整体如图3)
第二个村子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幸好它也有村委会。开车约一小时,我们停在一个山洞前面,再往里,车就不能走了。山洞像直接在山体上轰出来的,内部又高又宽,拱壁都是土石,有一股潮气,走出山洞,不免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个村子地势和缓,像是山中较为平坦的谷地。往深处走,如今不记得还有没有山,只记得感觉不知谷地边界在何处。住在这的人似乎多些,但村口的房子全是废弃了的,仍然是那快要坍塌的灰色石、腐坏的木门和歪斜的雕花窗户,黑黢黢的三个大洞,门口贴着已变成白色的对联。既然对联还在,也许房子废弃的时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
沿着平坦的大路一直向前走,会在村子尽头看到两排杨树。这些杨树和学堂路的差不多高,在阳光良好的微风天气也会发出簌簌的声音,令人心旷神怡,但若在古村落深处的平坦田地边见到,它们的高和茂密又显得有些沉重。
向左走,有一座建在两层楼高土坡上的土房子(图4为写生房子),同学说有个艺术家住在这专心创作自给自足,不知道他们听谁说的,那房子的院墙几乎全塌了,像住了人又像没有。
再往深处是一条狭小的谷地,记忆里它宽度不足百米,阶梯状种着白菜、西红柿之类,两侧植被繁茂的山体一夹,阳光下好像微缩景观。
(村子布局如图5)
其余细节如果想起来了可能会再记录,这次写生大概是我本科最快乐的时光。照片丢失、网上也找不到古村落相关的图片,经常让我怀疑自己的记忆,但无论如何也不想失去当时的所见所感,尤其是这两个村子的风貌即使用图像也无法描述,写生时投入其中,更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野三坡景区很适合徒步,多山、多水,很像我的家,听说涞水很多地方被冲毁了,不知有没有恢复过来。希望未来有机会再去吧。
另附3张当时在景区的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