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婚率下降”到“AI恋人兴起”:#再见爱人爆火我们到底需要如何恋爱#
- 凤凰周刊
- 2024-12-12 09:09:14
【从“结婚率下降”到“AI恋人兴起”:再见爱人爆火我们到底需要如何恋爱】年轻人不想谈恋爱本质是风险厌恶 《再见爱人4》持续升温,三对面临婚姻危机的夫妻踏上18天的旅程,黄圣依的丈夫杨子凭借“爹味”言行成为全场焦点,围绕李行亮的妻子麦琳的争议也席卷全网。镜头前那些充满张力的冷战、争吵与沉默,触及了人们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深层思考。2020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於嘉曾与北大、复旦的几位学者共同发起了一项中国人私生活质量调查,得出了“中产的性生活被剥夺了”“00后男性的性观念越来越保守”等多个结论。於嘉透露,2025年,他们将重启这项调查,希望追踪年轻群体在亲密关系及性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趋势。
在她看来,过去一百年,女性实现了巨大的转变——走出家庭,走向职场,相比之下,男性仍在“原地踏步”,而这正是当下社会的婚姻形式和家庭结构出现一系列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节目中,黄圣依的诉求是希望杨子可以多陪孩子、多回家。很多观众对此有很强的共鸣——大家觉得男性应该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家庭事务和育儿之中,而不仅仅是去外面挣钱。更个体化的婚姻对比传统的婚姻,更多的是基于爱情组成的。在个体化的婚姻中,每个人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节目中刘爽和葛夕就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婚姻模式,两个人可能各有各的房间,甚至看电视也不在一起,社交网络也不是特别重合,和对方亲属也没太紧密联系。尽管他们的婚姻并没有完全地个体化,比如还涉及一些财务问题,女方时不时还是要去照顾男方的日常生活,於嘉表示,女方已经在向个体化的方向去发展了,男方可能还停留在原地,保留了一些陪伴型或者制度型婚姻的特征,所以大家才会为葛夕觉得不值。
现在网上对李行亮的太太麦琳口诛笔伐特别多,这说明大众看节目时带入的还是一些相对比较传统的观点。比如麦琳不太会弄那个自热锅,大家都在骂,你凭什么说自己是家庭主妇?你凭什么说你在照顾家庭?你甚至连自热锅都不会做。这也是对于男性和女性标准的不同。节目里杨子把方便面弄着火了,大家只是觉得很荒谬;但没有人会觉得麦琳这件事情有趣,而是说你作为一个全职太太,怎么连这种事情都不会做呢?而且社会对于全职妈妈和全职爸爸的标准也挺不一样的。上一季傅首尔的先生老刘就是一个全职爸爸,但是大家经常会说傅首尔太强势了,老刘已经这样了。所以一方面大家对于全职妈妈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女性有时候对自己的定位也不是很准确,我觉得麦琳可能也不算是一个全职妈妈,因为她还参与一些公司运营的工作,她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些错位或者模糊。
这个节目中呈现了各色各样的婚姻,并且婚姻中的很多诉求都是由女方提出来,女方去主导的。这和女性地位的上升、女性重新认识自我,有很紧密的关联。它也映射出来,中国社会无论是性别关系也好,还是家庭婚姻关系也好,都在转变之中。婚姻模式转变的背后,其实人们对婚姻的态度也发生了极大转变,有些人选择单身,有些人选择同居;另一方面,人们开始思考进入婚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有哪些举措能更好地平衡夫妻双方照顾家庭或者是养育孩子的责任?於嘉表示,实质的补贴或者放产假,能够形成的刺激力度有限。长期来看,更根本的是观念的转变:你希望配偶在婚姻中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现在大众期待男性可以更多参与到家庭的责任或者家庭生活之中,我觉得是挺好的一件事,能更好地促成性别平等。甚至包括择偶的标准都应该改变,现在的标准还是外在的收入、教育水平,等等。愿不愿意做家务也应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当女性的择偶标准变了,那男性不得已也必须要去转变。
她还称,我们长期以来对于男性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就是工作好不好,能不能赚钱。与此同时,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越来越多元化,不光要工作好,还要能照顾家庭。女性常常会被问,你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哪怕是一个家庭主妇,比如麦琳,大家也会说,你的认知要跟上你的老公,要在各方面去提升自己。但在家庭维度,我们对男性的期待和标准并不是特别多,没有说你一定要会烧菜、要照顾孩子才能结婚,或者这样你才是一个成功的男性。没有人问马云你会不会烧菜,会不会做家务,会不会给孩子换尿布?现在有很多女性选择不婚,并不仅仅是找不到一个经济上或者学历上跟自己匹配的男性,而是找不到一个生活上或者观念上跟自己契合的男性。很多女性,尤其是学历比较高、收入比较高、社会经济地位比较高的女性,她们对男性一些观念上、精神上的东西反而看得更重。如果找不到很契合的,宁愿单着,或者找一个比较短期的对象,有一个亲密关系,但是没有之后要进入婚姻的计划。
一个婚恋友好型的社会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於嘉直言,最重要的还是要尊重个体,尊重不同的需求。而且婚恋友好型社会,它的根基或者它的基础一定是一个女性友好的社会。当然,女性友好涉及到非常多的方面,不仅仅是生育的问题,还有结婚和亲密关系的问题。其中也涉及到法律法规层面的完善,也需要男性愿意更多去理解女性的需求。
此外,於嘉等学者还有一个正在进行的研究,她们发现职场对于母亲以及已婚未育的女性,有很强的歧视,“如果她和一个未婚未育的女性,或者是一个男性,同时去找工作,她被歧视的程度可能相当于教育程度损失了一级——比如本来是研究生,但是因为你已婚未育或者你生了孩子,你去找工作的时候,大家就把你跟本科生放在一块去评价了。包括长辈照料的作用,我们也是做了一个实验,看什么因素可以刺激大家想要生二胎和三胎。我们看到,如果家庭里面有长辈帮助照顾孩子,对于夫妻生育意愿的刺激作用是可以直接用货币化衡量出来的,它相当于家庭年收入增加大概12万到13万元。”
并且,研究过程中,学者们还有意外的发现,“之前会觉得,男性更愿意生孩子,因为他们不用十月怀胎,不用哺乳、育儿。但是我访谈的时候发现,现在这种低生育欲望是男女共有的。”於嘉采访接触了大量的男性,很多都是说“我也不想多生,我照顾不过来”。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农村家庭更想生孩子,或者社会阶层比较低的人更想生孩子,其实现在大家都不想生。大多家庭有很强的子女中心主义,父母会有这种压力,要为子女倾尽所有。中国的家长是有一个无限责任的,孩子一辈子你都要去管,担心孩子不成才或者不成器,也是一种风险厌恶。东亚、南欧也都有很强的家庭主义传统。这种家庭主义的传统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方面养育孩子是家庭的责任,不是社会的责任,这会让个体家庭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在这种很强的家庭主义传统中,照料的责任大量集中在女性身上,这种性别分工也会让大家不想生孩子。
不只生育,谈恋爱这件事似乎都变得越来越难了,做许多事情都比谈恋爱这件事有更强的确定性。它本质上也是一种风险厌恶。在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年轻人对生活缺乏一种掌控感。包括AI恋人的出现,其实也是年轻人重新获得生活主动权和掌控感的表现。因为跟AI谈恋爱没有什么不确定性,你给它训练什么,它就给你输出什么,很多时候是你自我的一个投射。“我每年上课都问学生,你们想结婚吗?想谈恋爱吗?越来越多的学生说不想,耽误我学习。我也不知道他们说的是真的假的,但是确实会看到这样的态度,从小众变得越来越主流。另外我发现,大家的择偶要求也在不断上升。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择偶可能没有那么强的要求,当然你也需要看一些外在的条件、经济的条件,现在对于婚姻各方面都有一些硬性的标准,比如要买个房,那买房子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包括说还要办婚礼,对吧?有些地方可能还要有彩礼,等等。在婚姻之上加诸的各种经济成本也好,社会成本也好,都是越来越高的。”
那么,年轻人对于恋爱、婚姻没有热情,是很值得担忧的现象吗?於嘉表示,从个体的角度它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年轻人的婚恋态度也好,性行为也好,其实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年轻人被认为是社会中最有活力的群体,如果年轻人集体陷入了低欲望或者没有激情的状态,社会肯定会缺乏创新力和驱动力。但如果仅仅是一部分个体,选择过一个不同的生活,倒也不用特别担心,关键是比例问题,我们更多要去关注整体的情况。今天到底什么是年轻人,和之前的定义不太一样。父母那一辈,二十五六岁就要结婚了,但是很多人现在30多了,感觉还是个宝宝,还没有准备好要进入到成年生活。其实人们生命历程中每一个事件发生的节点都被推后了,今天的二十五六岁和30年前的二十五六岁已经非常不同了,所以也不用特别焦虑。也有部分年轻人刻意关掉了欲望和屏蔽了亲密关系。甚至对很多人来说,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亲密关系的基石。↓↓↓@凤凰周刊 (来源:冷杉RECORD)
从《再见爱人》到AI恋人,年轻人想要怎样的亲密关系?
在她看来,过去一百年,女性实现了巨大的转变——走出家庭,走向职场,相比之下,男性仍在“原地踏步”,而这正是当下社会的婚姻形式和家庭结构出现一系列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节目中,黄圣依的诉求是希望杨子可以多陪孩子、多回家。很多观众对此有很强的共鸣——大家觉得男性应该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家庭事务和育儿之中,而不仅仅是去外面挣钱。更个体化的婚姻对比传统的婚姻,更多的是基于爱情组成的。在个体化的婚姻中,每个人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节目中刘爽和葛夕就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婚姻模式,两个人可能各有各的房间,甚至看电视也不在一起,社交网络也不是特别重合,和对方亲属也没太紧密联系。尽管他们的婚姻并没有完全地个体化,比如还涉及一些财务问题,女方时不时还是要去照顾男方的日常生活,於嘉表示,女方已经在向个体化的方向去发展了,男方可能还停留在原地,保留了一些陪伴型或者制度型婚姻的特征,所以大家才会为葛夕觉得不值。
现在网上对李行亮的太太麦琳口诛笔伐特别多,这说明大众看节目时带入的还是一些相对比较传统的观点。比如麦琳不太会弄那个自热锅,大家都在骂,你凭什么说自己是家庭主妇?你凭什么说你在照顾家庭?你甚至连自热锅都不会做。这也是对于男性和女性标准的不同。节目里杨子把方便面弄着火了,大家只是觉得很荒谬;但没有人会觉得麦琳这件事情有趣,而是说你作为一个全职太太,怎么连这种事情都不会做呢?而且社会对于全职妈妈和全职爸爸的标准也挺不一样的。上一季傅首尔的先生老刘就是一个全职爸爸,但是大家经常会说傅首尔太强势了,老刘已经这样了。所以一方面大家对于全职妈妈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女性有时候对自己的定位也不是很准确,我觉得麦琳可能也不算是一个全职妈妈,因为她还参与一些公司运营的工作,她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些错位或者模糊。
这个节目中呈现了各色各样的婚姻,并且婚姻中的很多诉求都是由女方提出来,女方去主导的。这和女性地位的上升、女性重新认识自我,有很紧密的关联。它也映射出来,中国社会无论是性别关系也好,还是家庭婚姻关系也好,都在转变之中。婚姻模式转变的背后,其实人们对婚姻的态度也发生了极大转变,有些人选择单身,有些人选择同居;另一方面,人们开始思考进入婚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有哪些举措能更好地平衡夫妻双方照顾家庭或者是养育孩子的责任?於嘉表示,实质的补贴或者放产假,能够形成的刺激力度有限。长期来看,更根本的是观念的转变:你希望配偶在婚姻中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现在大众期待男性可以更多参与到家庭的责任或者家庭生活之中,我觉得是挺好的一件事,能更好地促成性别平等。甚至包括择偶的标准都应该改变,现在的标准还是外在的收入、教育水平,等等。愿不愿意做家务也应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当女性的择偶标准变了,那男性不得已也必须要去转变。
她还称,我们长期以来对于男性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就是工作好不好,能不能赚钱。与此同时,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越来越多元化,不光要工作好,还要能照顾家庭。女性常常会被问,你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哪怕是一个家庭主妇,比如麦琳,大家也会说,你的认知要跟上你的老公,要在各方面去提升自己。但在家庭维度,我们对男性的期待和标准并不是特别多,没有说你一定要会烧菜、要照顾孩子才能结婚,或者这样你才是一个成功的男性。没有人问马云你会不会烧菜,会不会做家务,会不会给孩子换尿布?现在有很多女性选择不婚,并不仅仅是找不到一个经济上或者学历上跟自己匹配的男性,而是找不到一个生活上或者观念上跟自己契合的男性。很多女性,尤其是学历比较高、收入比较高、社会经济地位比较高的女性,她们对男性一些观念上、精神上的东西反而看得更重。如果找不到很契合的,宁愿单着,或者找一个比较短期的对象,有一个亲密关系,但是没有之后要进入婚姻的计划。
一个婚恋友好型的社会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於嘉直言,最重要的还是要尊重个体,尊重不同的需求。而且婚恋友好型社会,它的根基或者它的基础一定是一个女性友好的社会。当然,女性友好涉及到非常多的方面,不仅仅是生育的问题,还有结婚和亲密关系的问题。其中也涉及到法律法规层面的完善,也需要男性愿意更多去理解女性的需求。
此外,於嘉等学者还有一个正在进行的研究,她们发现职场对于母亲以及已婚未育的女性,有很强的歧视,“如果她和一个未婚未育的女性,或者是一个男性,同时去找工作,她被歧视的程度可能相当于教育程度损失了一级——比如本来是研究生,但是因为你已婚未育或者你生了孩子,你去找工作的时候,大家就把你跟本科生放在一块去评价了。包括长辈照料的作用,我们也是做了一个实验,看什么因素可以刺激大家想要生二胎和三胎。我们看到,如果家庭里面有长辈帮助照顾孩子,对于夫妻生育意愿的刺激作用是可以直接用货币化衡量出来的,它相当于家庭年收入增加大概12万到13万元。”
并且,研究过程中,学者们还有意外的发现,“之前会觉得,男性更愿意生孩子,因为他们不用十月怀胎,不用哺乳、育儿。但是我访谈的时候发现,现在这种低生育欲望是男女共有的。”於嘉采访接触了大量的男性,很多都是说“我也不想多生,我照顾不过来”。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农村家庭更想生孩子,或者社会阶层比较低的人更想生孩子,其实现在大家都不想生。大多家庭有很强的子女中心主义,父母会有这种压力,要为子女倾尽所有。中国的家长是有一个无限责任的,孩子一辈子你都要去管,担心孩子不成才或者不成器,也是一种风险厌恶。东亚、南欧也都有很强的家庭主义传统。这种家庭主义的传统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方面养育孩子是家庭的责任,不是社会的责任,这会让个体家庭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在这种很强的家庭主义传统中,照料的责任大量集中在女性身上,这种性别分工也会让大家不想生孩子。
不只生育,谈恋爱这件事似乎都变得越来越难了,做许多事情都比谈恋爱这件事有更强的确定性。它本质上也是一种风险厌恶。在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年轻人对生活缺乏一种掌控感。包括AI恋人的出现,其实也是年轻人重新获得生活主动权和掌控感的表现。因为跟AI谈恋爱没有什么不确定性,你给它训练什么,它就给你输出什么,很多时候是你自我的一个投射。“我每年上课都问学生,你们想结婚吗?想谈恋爱吗?越来越多的学生说不想,耽误我学习。我也不知道他们说的是真的假的,但是确实会看到这样的态度,从小众变得越来越主流。另外我发现,大家的择偶要求也在不断上升。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择偶可能没有那么强的要求,当然你也需要看一些外在的条件、经济的条件,现在对于婚姻各方面都有一些硬性的标准,比如要买个房,那买房子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包括说还要办婚礼,对吧?有些地方可能还要有彩礼,等等。在婚姻之上加诸的各种经济成本也好,社会成本也好,都是越来越高的。”
那么,年轻人对于恋爱、婚姻没有热情,是很值得担忧的现象吗?於嘉表示,从个体的角度它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年轻人的婚恋态度也好,性行为也好,其实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年轻人被认为是社会中最有活力的群体,如果年轻人集体陷入了低欲望或者没有激情的状态,社会肯定会缺乏创新力和驱动力。但如果仅仅是一部分个体,选择过一个不同的生活,倒也不用特别担心,关键是比例问题,我们更多要去关注整体的情况。今天到底什么是年轻人,和之前的定义不太一样。父母那一辈,二十五六岁就要结婚了,但是很多人现在30多了,感觉还是个宝宝,还没有准备好要进入到成年生活。其实人们生命历程中每一个事件发生的节点都被推后了,今天的二十五六岁和30年前的二十五六岁已经非常不同了,所以也不用特别焦虑。也有部分年轻人刻意关掉了欲望和屏蔽了亲密关系。甚至对很多人来说,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亲密关系的基石。↓↓↓@凤凰周刊 (来源:冷杉REC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