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的辨析

楚山操  楚山操     2021-04-28      0

首页 > 头条

​​题记:昔年,吾贫病无盖,甚观古文,尤煽观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吾当然处于隐士,自然有所得感悟。


开篇点题,还是从古诗词的翻译来论道,一点点辨析孟浩然的内心天地。


“山寺钟鸣昼已昏。”孤山之上,青烟袅袅。

蘅塘退士他们认为山寺就是山中之寺庙,恐怕有世俗的偏颇。


寺庙也许在青山上,也许在青山下,也许在世俗人不甘心功名利禄的心里。


鸣有突兀、刺耳、长久之意,更有庄重之感,虽有质疑,但发聋振聩


,而不仅仅是回荡。


钟为古钟。古人经常说,暮鼓晨钟,所以此钟表明的时辰应该是清晨。


蘅塘退士他们认为天色已经黄昏,实则可能是因为天气暗淡无光,沙尘弥漫,清晨也如同黄昏罢了。


“渔梁渡头争渡喧。”渔梁为古地名,为渔梁洲。


此处末字“喧”,有三层意思,一层为争前的喧闹,一层争中的清远,以及一层争后的寂寥。


“人随沙岸向江村。”这里蘅塘退士他们认为人随着江岸,吾却独独认为这是一动一静,而造成的视觉错误。

因为在物理学里,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而做为参照物的只能是自己的心或者天地。


“余亦乘舟归鹿门。”余既指“我”,也指那些天地万物,也指那些古人的心。


归为归隐之心。


“鹿门月照开烟树。”蘅塘退士他们只认为鹿门的明月照得树木含烟。

而此时鹿门既然是未到,那就是虚景。


所以这月照指的是乘舟途中观明月。

至于开烟树则指的是乘舟路途,大雾笼罩着两边江中的树木。


“忽到庞公栖隐处。”庞公为汉末隐士,曾隐居鹿门山。


忽然就到了汉代隐士的栖息处,也仿佛到了汉代,表明了此时孟浩然的归隐之志,越发浓烈,而一发不可收拾。


至于出处是否为庞公栖息处,却显得不那么客观,只是主观罢了。


“岩扉松径长寂寥。”群山如同隐士的门户。


松树为三五好友,好像在迎接着孟浩然的到来,不过孟浩然明白,此时的他,不过是半个隐士罢了,哪有什么朋友,更别提迎接之类的。


“惟有幽人自来去。”只有“我”这个孟浩然在这个鹿门独自乘舟,独自游玩自乐,天地间只有一人,所以他自诩为幽人。


盛世里,所有人都希望不世之功,只有孟浩然能够成为隐士,不得不说这是种超然物外。


不管是山寺之喧还是世俗之闹,人都离不开世俗。


无论山上山下,都有着无尽的困境。

为人不能逃避,为隐士更不能逃避。

孟浩然也许在鹿门忘乎所以,但是真正他想忘记的难道不是对于世俗的悲观吗?

无论孟浩然怎么点明隐逸的真谛,怎么向往自然的隐居,都不能逃脱俗世,这个趋势,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附上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文:


夜归鹿门山歌⑴

山寺钟鸣昼已昏⑵,渔梁渡头争渡喧⑶。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⑷。

鹿门月照开烟树⑸,忽到庞公栖隐处⑹。

岩扉松径长寂寥⑺,惟有幽人自来去⑻。

本文完。本文完。

​作者|谢天荣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