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卖斗笠的少年

厦门日报  厦门日报     2021-11-23      0

首页 > 头条

​​图片图片


夜读|卖斗笠的少年
卖斗笠的少年
林秋辉
04:46


卖斗笠的少年

作者 / 林秋辉

原载于《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七岁那年,我入读小学一年级,父亲正在当民办教师、月收入仅十四元,身体柔弱的母亲为了挣钱贴补家用,回娘家跟一位老师傅学习编斗笠的手艺。那个年月,斗笠是村民出门耕种赖以遮阳遮雨的生活必备品。


编斗笠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买细竹片编成斗笠模型,还要去大山里的农家收购干竹叶,晒干、反向折平、点上硫黄在大缸内漂熏。母亲编织斗笠获得全家支持,最得力的助手自然是父亲。他一有闲暇,便进国强乡大山里收购竹叶,买斗笠竹模。奶奶、我和五岁的二弟则负责帮忙把硫黄熏干的竹叶一片片反向折平。虽然辛苦,但一家人同心协力为美好生活奋斗,乐在其中。


母亲心灵手巧,只见她把一片一片熏干的竹叶头按在斗笠竹模边沿,一片叠一片,再用穿细线的小针顺着斗笠竹模的外沿竹骨一针一线地拉紧、压平,最后才在斗笠竹模的中心顶部用比大拇指大些的小竹圈套住,并细心地缝上线,再轻轻地剪去折叠后多余的竹叶,一顶遮挡风雨的斗笠便大功告成了。妈妈手快,一天可缝十来顶斗笠。


一到圩日,妈妈挑着一担大大小小细心编织的斗笠到集市上卖,百来米长的古街道不足五米宽,被四里八乡的村民挤得熙熙攘攘。笑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小猪仔的叫唤声,汇集成一曲乡村赶圩的大合唱。


为了让妈妈能安心吃午饭,身为长子的我除了负责送午饭,在妈妈吃饭间隙也要临时客串,帮卖斗笠。从讲价到推销,一两年光景,我居然学会向顾客介绍斗笠的优劣,最终把一顶顶斗笠卖了出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读三年级时,九岁的我为了向妈妈证明我会卖斗笠,向妈妈批发进价十顶斗笠,另立摊位。遇到善良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会故意让利五分一角给我,这让我无比喜悦。也有一些精明的顾客,欺负我年纪小,故意左挑右挑,压低价钱。不过一个圩日,我总能挣到七八角。从此,我的零花钱可以靠自己挣,自给自足。


读初中时,为了多挣点零花钱,我开始挑着一小担斗笠,冒着酷暑和严寒走十多里山路,到更远的乡镇卖。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我读云霄师范那一年。记得有一年去南胜卖斗笠,由于赶得急,忘记给刚编织好的斗笠遮上塑料纸,半路遇大雨,把新斗笠都弄湿了起了霉斑,只能贱卖了,这让我伤心了好一阵子。卖斗笠伴随着我度过了青涩的少年,让我在成长中享受到无数的乐趣。


出门卖斗笠经商的经验,让我深深体悟父母的辛劳,各种历练,汇集成我今生行走于世的力量与源泉。随着社会发展,竹斗笠越来越少见,唯有甜蜜而沉重的怀念常挂心头。



作者

图片图片

林秋辉,男,1970年出生,平和人,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报道、随笔、散文发表。


朗读者

图片图片

许梦洁,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主持人。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