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面临乌克兰危机?想多了!

中国评论通讯社  中国评论通讯社     2022-02-24      0

首页 > 军事

​​在俄罗斯21日承认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为“独立国家”的当天,美国专家在权威的《外交事务》网站撰文,题为“中国的乌克兰危机”,渲染中俄走得更近,将令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更加恶化,称这将是中国“难以支付的回击代价”。

  这篇由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两名中国问题专家白明(Jude Blanchette)和林碧莹(Bonny Lin)合撰的专文,提出了中国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两难困境”--既与俄罗斯走得更近,又不想得罪西方尤其是美国。

  文章观察,北京方面试图在乌克兰问题上谨小慎微。一方面,站在俄罗斯一边,指责北约扩张是造成乌克兰危机的原因,美国关于俄入侵的预测激化危机。另一方面,在军事冲突风险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呼吁以外交而不是战争来解决问题。

  文章指出,如果北京能够遂愿,它将与莫斯科保持紧密的关系,维护与乌克兰的贸易关系,让欧盟保持在其经济轨道上,避免美国和欧盟制裁莫斯科的溢出效应,同时防止与美国的关系严重恶化。但文章称,实现这些目标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可能的,实现所有这些目标是不可能的。

  我们认为,作者对于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政策取向做出的判断似是而非。任何政策选项的目标自然应当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既在战略原则问题上与俄罗斯站在一边--反对北约东扩,就是反对美国为首的遏华联盟在亚太扩张,这事关中国长远战略利益。但在具体的乌克兰问题上,希望通过外交而不是战争解决问题,符合中国的一贯立场。这两者并无矛盾。

​至于政策目标能否都实现,“鱼与熊掌兼得”?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个决策者会幼稚到以为自己的政策目标都能完美实现,权衡利弊得失,能做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便是成功的决策。

  这篇文章宣称,“乌克兰危机暴露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局限性”。现在中国的全球抱负与选择性地保持模糊和超然的愿望发生了冲突。中国与俄罗斯的紧密合作的好处是理论上的,也是长期的:俄罗斯也许有一天会回报中国,支持中国的领土诉求,或合作改变全球治理结构。然而,由此带来的中国“更大的全球战略的代价”是真实和直接的。

  这里所谓的“更大的全球战略代价”,无外乎说的是“更紧密的北京-莫斯科轴心将进一步鼓励中国的竞争对手与之抗衡”,具体包括:损害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包括与作为“一带一路”重要通道的乌克兰的经贸关系;招致华盛顿的严重反应,华盛顿可能也对华施加经济制裁;日本、澳大利亚等亚太国家将对中国更加忧虑,印度等传统的不结盟国家将进一步被推入西方的怀抱。

  文章还预判,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可能会将最重要的大国分裂为两个集团,俄罗斯和中国为一方,美国和欧洲为另一方,从而重现中国声称强烈反对的“冷战安全安排”。更糟糕的是,中国将与其他三强中最弱的一方--俄罗斯站在一起。

​我们认为,这种论断颠倒了因果关系,是对中方战略意图的歪曲和误判。

  首先,中俄之所以走得更近,主要是因为美国联合盟友,对于中国和俄罗斯的极限打压和围堵,迫使他们在地缘战略上进行合作。如果说冷战时期,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而“联中抗苏”,现在则是美国迫使“中俄联手反制美国”,削弱的是美国自身的战略利益。

  更何况,中俄现在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远非军事同盟关系,反对的是美国“奉行单边主义,诉诸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损害他国正当权益”,与冷战时期美国为首的北约跟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对峙截然不同。谈不上因此就陷入世界“新冷战”,除非美国执意发动“新冷战”。

  其次,不管中国是否与俄罗斯走得更近,不管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采取什么立场,美国遏制围堵中国的战略都不会改变,这从美国刚公布的“印太战略”中已得到充分体现,相信拜登政府新的国安战略和国防战略,依然会将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头两号大国竞争对手。

  中国人不相信,若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反对俄罗斯,美国和西方盟友就会对中国好起来,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就不会与美国组成“四方机制”。相反,中国人相信,没有乌克兰问题,美国更能够集中精力对付中国。美国政界和外交界很多人正在鼓吹:美国不应当在欧洲和中东倾注那么多的注意力,应当专注于在印太地区对付中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