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认知里,人和机器在是不可能产生感情的,毕竟细腻的感情是没法用数字来编程的。但未来有没有可能呢?客观的说,是有可能的。这就有点像电影拍摄手法和观众对电影的认知一样,观众的观赏角度和水平改变了,那么电影中的调度和戏剧角度的认知也就该相应变化了。除了研究的目的外,让观众欣赏上个世纪40年代好莱坞的电影或者法国的电影,观众愿意看吗?
未来,机器人如果对普通人产生了感情呢?试想,编剧怎么能够即不违背自然规矩,又能幻化出人与机器的感情来?用爱情吗?兄弟姐妹情?朋友情?。。。。似乎都可以。我谢谢这部影片的编剧,用孩子和妈妈的亲情来表达。编剧把一个孩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求而不得的愿望实现了,这个愿望不是麦格芬。感谢编剧能够让观众跟随他的意愿,一步一步探寻孩子的内心,并在历尽万苦后,实现孩子的梦想,这是编剧与观众共鸣。
时光虽然短暂——机器人也有电池寿命,但愿望仍旧实现了。在未来的某个年代,孩子终于找到了妈妈,并且和妈妈共度了美好的一天,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洗澡,一起读书,编剧用一天的时间,实现了孩子一辈子的愿望。感谢编剧实现了孩子的愿望,也实现了一个观众的愿望,并在恋恋不舍中结束。高潮似乎总是短暂,而且总是言简意赅。
我感觉用《人工智能》给这部电影取名字,有些不饱满,但是我真想不出还有更好的名字了。
为什么电影作品都那么美好,而现实却千奇百怪,甚至是残酷无情。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负能量,从能量守恒角度思考,我宁可不要正能量。为什么有那么扯淡的人,没事闲的慌,去糟践一个孩子,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嘛。愿每个孩子,在认识社会前,都可以有一个美好的环境。也必须让网络上的那些喷子们自重。
Bye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