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电影的地缘故事。

HiShorts  HiShorts     2022-03-06      0

首页 > 电影


2005年,藏族导演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被谢飞导演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电影,与此前被置于汉族的“他者”视角所表述、或是为响应民族政策而创作不同,由此开启的“藏地新浪潮”回归了藏族创作者的主体地位,不再着力展现想象性的风貌、奇观,而是站在民族内部审视社会文化转型下人的生活,进行了本土性、个人叙事和现代化转型的探索


《静静的嘛呢石》海报丨导演:万玛才旦

藏地新浪潮的持续崛起,推动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静静的嘛呢石》截帧丨导演:万玛才旦


多年来,万玛才旦团队中的摄影和美术指导松太加、录音师德格才让、执行导演拉华加等等,都在后来执掌导筒,成为藏族电影创作的新秀力量,在其内部形成了自身的多元性。


而不久前久美成列凭借《一个和四个》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则再一次将藏地新浪潮带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个和四个》海报及截帧丨导演:九美


此外,从东北延边到新疆戈滩,从西南边陲到西北草原,其他少数民族的电影创作也不断涌现出新的面孔和生命力,创作者们以自身的独特经验和气质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更多元的议题、视角与创作语言。

 

在这一股浪潮中也有短片的身影。上一届的 HiShorts! 剧情入围名单中,就有《阿尔斯兰》、《疯羊》、《拼车》、《敲门》、《山下野兽》五部少数民族短,这些少数民族青年正不断接棒民族自身的主体意识,结合不断更迭的现实、再塑不同群体间共同与异质的话语。


《阿尔斯兰》截帧丨导演:努尔夏提

《疯羊》截帧丨导演:林秉翰/秦楚儿

《拼车》截帧丨导演:伊克拉木

《山下野兽》截帧丨导演:杨名

《敲门》截帧丨导演:艾麦提·麦麦提


在这些作品身上,我们能看到少数民族电影正在走向怎样的未来。


本次HiShorts! 在2021年12月26至28日期间,进行了三场“多元视角”主题放映,来探讨基于地缘差异的不同民族文化与视角,分别是藏地新浪潮代表作之一《太阳总在左边》、探讨内蒙古地区变迁现实的《白云之下》和呈现西南边陲部落神话信仰的《兰陵王》,并邀请了各位导演出席现场进行映后交流。



#西藏:流浪之家与朝圣之旅# 

 

松太加曾先后毕业于藏语言文学和油画专业,在家乡当过教师、用藏语写过小说。后来,在万玛才旦的鼓动下,松太加、德格才让先后前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摄影,两人分别作为万玛才旦的摄影师和录音师,共同拍摄了《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和《老狗》等影片,形成了默契的创作关系。

 
德格才让、万玛才旦、松太加
 

2011年,松太加率先执起导筒排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太阳总在左边》,获得当年温哥华电影节龙虎大奖,得到了包括了许鞍华在内的评审的欣赏。加上2015年的《河》、2018年的《阿拉姜色》,松太加凭借“家庭三部曲”崭露头角,成为了“藏地新浪潮”的代表。

 
《太阳总在左边》海报丨导演:松太加


12月26日,我们进行了#多元视角#主题下的《太阳总在左边》放映,松太加出席映后交流,松太加亦在本届HiShorts! 中担任剧情单元复审评委。


此外,在本片中担纲录音的德格才让也到场参与了Hishorts! 的 #电影×音乐# 论坛等活动。

 

松太加坦承自己在导演第一部作品时,有一股想要表现自己的冲劲儿,所以很多东西做得很不够精细,再加上为了节约成本,声音合调色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他也提到,这次创作大都是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所以在拍摄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时,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的表达欲望驱动,所以虽然生涩,但也是他最自然、纯粹的作品。

 
《太阳总在左边》工作照丨导演:松太加

《太阳总在左边》聚焦于一位意外弑母的儿子寻求救赎的过程,影片并未采用传统公路片向前、反叛的叙事范式,而是以回望、试图寻回秩序作为叙事动力,呈现一位家庭失意者朝圣归来的路途、一场不见拉萨的朝圣。这部影片对公路片母体与家庭伦理的融合,亦见于“家庭三部曲”的另外两部影片中,形成了属于松太加的藏地电影线索。

 

问及几部影片在生死、救赎、缺席等主题的延续,松太加称这些都有他逝世父亲的影响,电影中对这些主题的反复叙说,是一种对未持续下去的父子关系的补偿。

 
《太阳总在左边》截帧丨导演:松太加


父亲对松太加的影响很大,他很有学识、才华横溢,一辈子都在藏区当小学老师,年轻时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但因家庭成分问题不得不放弃,松太加从父亲的书柜里偷出过很多小说来读。


另外,松太加的父亲一直给了他自由的成长空间。“我在父亲跟前说一些反叛的话,传统的父亲肯定是给一巴掌,但他给了我翅膀。”

 
《太阳总在左边》截帧丨导演:松太加


松太加一直记得小时候父亲讲的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为了救孩子的命去恳求佛祖,佛祖说,我有办法,但你必须到没死过人的家里寻一种吉祥草。母亲挨家挨户地找,终于意识到,世界上哪里找得到没死过人的家庭?死亡根本不可避免。

 


#内蒙:草原变迁与永恒困局# 


《白云之下》是少有的展现蒙古草原当代复杂现实的影片,在地缘文化、地域处境和普世议题中找到了平衡,王瑞导演更是凭借本片斩获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艺术贡献奖。


《白云之下》海报丨导演:王瑞


12月27日,HiShorts! #多元视角# 举行了本片放映,王瑞导演在映后出席与观众的交流环节。

 

《白云之下》通过聚焦一对夫妻不同生存观念下的关系变化,呈现了民族生活传统与城市化之间的博弈与共处。男主角生活在一个广阔的大草原里,却始终有一种很局促的感觉,渴望出走,但他想去往的城市同样是许多人看来局促的地方。

 

现场有观众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这好像怎样都不会是一件好事——这是我们人永远的一个困局,似乎哪里都不会解决我们内心的矛盾,这种局促是永恒伴随着我们的,换个地方好像也不行。”

 

《白云之下》截帧丨导演:王瑞


王瑞导演表示赞同,称年轻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冲动,对自己陌生的那部分生活很好奇,但是经历会告诉自己,你永远控制不了你的生活,以为有计划、按照既定的想法一步步走,但事实不会是这样。

 

“我其实就想拍人的这种妥协,刚开始是妻子不愿意进城,丈夫想进城。但到片尾的时候两个人都变了,妻子因为有了小孩,想要进城去生活;丈夫那么想往外跑的一个人,但他居然想要回家。这两个人都跟自己的生活初衷相悖了,实际上都在妥协。”

 

《白云之下》截帧丨导演:王瑞


“我还特意拍了丈夫走在回家的路上,他挺高兴的,但我觉得悲哀:人这一辈子妥协是肯定的,哪怕心里很愤怒。这一刻我并不是在拍他们,可能当我们中的每一个人进入一个环境、面对一套规则时,都会有跟初衷完全不同的时候。”

 

影片处处折射出草原生活的变迁现实,从游牧到定居,越来越多的草原牧民开始进城,这似乎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否面临冲击?政府又怎样去保护原初的文明?面对这一发问,王瑞导演称:“政府一直在做,但这件事其实特别难,我们不能阻拦的是现代文明对全世界各个角落的辐射。”

 

“定居是政府提倡的,可能也确实是。游牧意味着几天就要搬一次家,住在蒙古包,意味着要带最少的东西,生活最简单化。但现在随便到一家蒙古牧民家里,有风力发电、洗衣机、冰箱,还基本都能在家看电视。他们如果经历了、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该怎么办?”

 

《白云之下》截帧丨导演:王瑞


王瑞导演非常真挚地表示,很多事情人力不可为,设计的一套生活未必在现实里就好。可能是诸多种原因组合起来,慢慢就变成了一种很合理的这么一种方式。比如,现在还会有人拆装蒙古包,但他17年在草原拍戏的时候发现有了房车,如果这事将来很普遍很方便的话,以后可能就没有蒙古包了。

 

“再比如长调,为什么听着长调心会动呢?一个放牧的人感到孤单,这种苍凉的心情变成了音乐,这就是长调。为什么会拖那么长的调?因为地太大太远了,没人能听得见他,要尽可能的把声音往外喊。文化的产生是和它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

 

《白云之下》截帧丨导演:王瑞


王瑞导演与大家分享,现在实际上有许多人在做长调及老歌手的整理工作,但是可能今后的人即便会长调了,没心境的时候还是很难唱出来。在草原上,牧民们唱歌,嗓音好坏似乎不那么重要,但很专业的演唱方式,可能却未必能够打动人。

2021 HiShorts! 《白云之下》映后对谈合照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任何种族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东西都在慢慢消失。传统可能是好的,但是改变不一定是坏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东西都不可避免。但是不管怎么改变,人类的情感是不会变化的,或许这就是艺术的价值。



#云南:传统戏剧与前卫影像# 


西南边陲部落为背景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兰陵王》,由吴贻弓出品,胡雪桦导演,不仅汇集了宁静王学圻等实力影星,更有舞蹈家杨丽萍惊艳大银幕。


本片获1995年美国洛彬矶圣克拉里达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多项国际电影节大奖。在顾长卫、侯咏的摄影指导下,本片亦获得了第1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兰陵王》海报丨导演:胡雪桦

12月28日,《兰陵王》放映后,本片编剧兼导演胡雪桦以及中国实力男演员曹卫宇出席了映后交流。胡导演分享了拍摄《兰陵王》的缘由,称自己当初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在教授的办公室看到了一张兰陵王的面具,但教授是在日本的器乐店买的。

 

“说到电影的创作来历,第一想到的不是传说,也不是电影,是因为戏,是多少年来在中国戏剧史上消失掉的那些。中国能诞生很多话剧、舞蹈、戏曲,都是从中生发出来的。因此想要把我们古老的文化、祖先的遗产重新呈现出来。”胡雪桦导演还分享了自己去三星堆的见闻,谈论了历史题材在当代重新演绎的可能性以及需要考虑的问题。

 

《兰陵王》截帧丨导演:胡雪桦


《兰陵王》呈现了西南边陲部落少数民族的传统神话与巫祝信仰,在一种复魅的仪式中,为观众勾勒出部落时代人们的原初畏惧与欲望,以及其催生出来的巫术和力量,面具这一巫物则分割、缝合了自然、人性、神力、邪恶等受到古人关注的概念。

 

“这跟当时世界认知中国的方式是完全两个路线,是一个纯粹的戏剧表达,没有想要去直接拿奖,如果要拿奖的话,在当时世界认识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就拍个农村片,而《兰陵王》其实特别地人类学。”

 

同时,这部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却通过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冲突,形成了对性别与社会结构关系的呈现与探讨。另外,对传统男性“气概”的质疑与悲剧性的戏剧情节,则触及了先进的性别意识。

 

《兰陵王》截帧丨导演:胡雪桦


影片的前卫性还显露在表演、摄影、音乐等各个形式层面。

 

胡雪桦称《兰陵王》的创作最初就是一部舞台剧,拍摄成影片时则邀请了著名民族舞蹈家杨丽萍担纲主演,影片中的人物表演也融入了相当多的舞蹈元素,肢体成为重要的语言。


从《孔雀公主》到《雀之灵》,云南出生的杨丽萍在自己的舞蹈创作中就始终从地缘民族性出发,这与拍摄于云南边陲的《兰陵王》不谋而合,灵与肉浑然天成,塑造着独属于那片土地的语言与仪式。

 
《雀之灵》舞台照丨舞蹈家:杨丽萍


电影离不开声音,舞蹈离不开音乐,《兰陵王》中处处盘旋回响的、气象非凡的音乐背后,是创作出了《黄孩子》、《阿姐鼓》的中国顶级作曲家何训田。他创立了中国当代第一部作曲法、创造了国际唱片史上在全球发行第一张中文唱片的历史并引起轰动,以自身独有的音乐哲学享誉国际,被誉作“他的音乐出现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音乐学派”。


胡雪桦导演极力称赞了何训田在影片中的贡献:“他的音乐到现在都很前卫,他把中国的民族的音乐提炼到了世界音乐的水准。”

 
《兰陵王》截帧丨导演:胡雪桦


胡雪桦还强调了自己对民族性和地缘性的见解:“人们认识民族、认识多元文化跟土地有关,中国的美学有一种道法自然的东西,自然是最真实的,这片土地上有什么、长出来什么,于是就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这样民族性的东西、这样的神明,没有任何刻意的捏造。这是我们这片土地上有的这种异样的东西,而我们看不见的这种异样的东西,它也代表着一种中华,是民族的、是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力。”





HiShorts! 厦门短片周是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品牌公信力的短片节展品牌,以“国际化、年轻化、中国美”为特色,在厦门市影视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HiShorts! 成功在厦门思明区、同安区、翔安区落地2届,活动包含竞赛、展映、论坛、市场、成长、社交6大板块,成为每年金鸡之后厦门最具吸引力的全国性青年电影文化活动。
经过4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HiShorts! 探索出一套适合短片竞赛的评审体系:每年征集来自70多个国家、2400部以上短片,内容辐射剧情、纪录、动画、实验、商业、MV六大单元;当代艺术家徐冰出任艺术顾问、韩国导演李沧东、张律、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叶锦添、《方形》导演Ruben Ostlund、导演李少红、张杨、章明、郑大圣、香港作家陈冠中先后担纲终审,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制度得到了业界认可,成为2020豆瓣电影官方唯一合作影展,财新传媒社长胡舒立出席活动现场。
自诞生以来 HiShorts! 始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力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风气之先:连续两年完成了最大规模的短片线下展映,在厦门放映150部短片,20部左右长片,13场映后交流和12场跨界论坛等,在全国已经连续举办了各类展映活动超过800场,并开创性地将跑步、音乐、读书会等形式引入电影节,2020年更是启动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音乐影像放映,并设有政府晚宴、导演酒会、星光红毯、颁奖典礼等丰富的大型活动,策展理念先锋前卫,内容丰富、跨界多元,吸引了国内电影、纪录片、动画、音乐、文学、艺术、学界、媒体等各行业领袖。
下一个10年,HiShorts! 将致力于探索出一条青年影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在不远的将来将HiShorts! 打造成为“有态度,有调性,有追求,有远见”的内容平台,以在影像媒介领域探索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复兴,引领未来青年文化新趋势。

- The End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