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艾久久资讯网
首页
(当前)
头条
电影
军事
时尚
热门
社会
数码
汽车
体育
搞笑
影片
新鲜事
游戏
美食
股市
校园
美妆
婚恋
科技
健康
美女
动漫
电视剧
旅游
萌宠
育儿
读书
综艺
运动健身
音乐
设计
艺术
房产
情感
明星
宗教
家居
科普
星座
国际
舞蹈
三农
法律
辟谣
军事
历史
养生
瘦身
财经
道教祈雨,雨从何来?#道教知识#...
宿世道缘
2021-07-28
0
首页
>
宗教
道教祈雨,雨从何来?
道教知识
古人总结人生最得意的四件快事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可见古人对庄稼久旱得雨是何等的重视。在古代,人们没有现在发达的科技设备,也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科学知识。所以,人们靠天吃饭,有需求大多都是祈求上天,如果干旱少雨,当然是去祈雨。
古时的求雨仪式,比过年时还要兴师动众。在古代,祈雨这种事都是大事,需要地方官员来组织祭拜祈雨仪式,再有甚者,是由一国之君来主持祈雨,以求润泽子民。
一、祈雨的历史记载
每逢大旱之年,人们往往祈愿于上天,求赐甘霖。历数中国各朝各代,基本都有祈雨的记载,上至帝王百官,下至黔首庶民,祈雨,作为一种祭祀仪式早已有之。而巫,作为沟通天地的载体,在祈雨仪式中往往起着重大的作用。
“汤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自以为栖牲。祈福于上帝。于是大雨总至,洽于四海。”
商汤克夏后,大旱七年。于是既身为政治领袖又担任祭祀之首的商汤便剪去头发,以自己作为牺牲,祷于桑林,方换来“大雨总至,洽于四海”的局面。
历览文献古籍,我们常常会发现一种较为残忍的“曝巫焚巫”的祈雨方式。
早于《山海经海外西经》中便有载“十日炙杀女丑”一事。
《山海经·海外西经》:“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其背景大致是在神话时代。在大羿射日前,十日同辉,曝晒大地,酷热难当。时人便通过将女丑置于烈日下曝晒的手段,以达到求雨的目的。女丑即是当世一有大神通的女巫,常常乘龙鱼逡巡九州,然而在十日的曝晒下,很快便香消玉殒了,死前还努力用手遮挡着眼前灼热的太阳。
这虽然颇有些神话色彩,然而在三代,“以人祀雨”是颇为常见之事。如《春秋繁露·求雨篇》有载:“春旱求雨,暴巫聚尫”、而《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也有言:“夏,大旱。公欲焚巫尫。”可见,当天久旱不雨时,“暴巫焚巫”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祈雨方式。
在《论语》中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载。雩祭是古代求雨的祭祀,《礼》曰:“雩祭,祭水旱也,故有雩礼。”据记载,从殷商就有官方的祭祀求雨的仪式。
“凡祷雨,先一日斋戒,约正等禁乡内屠宰。黎明,帅约众诣社。取齐,社祝伐鼓十二声,用牲于社,唱鞠躬、再拜、平身,约正以下皆鞠躬、再拜、平身。约正诣读祝位,跪,社祝读祝文曰:‘维某月日,乡约正某等敢祷时雨于五土之神、五谷之神,皇皇上天,照临下土,集地之灵,神降甘雨,庶物群生,咸得其所。惟神俯从民愿,某等不胜瞻望,哀恳之至。’祝毕,唱,鞠躬、再拜,平身。约正以下皆再拜而出。次早,祷亦如之,惟不用牲,必得雨乃止。若雨多,求止雨,则鸣鼓百声,用牲于社,祝曰:‘雨已太多,五谷不和,人民失养,伤如之何!社灵,社灵!幸为止雨,调变阴阳,除民所苦。’礼亦如之。谢得雨及雨止,俱用牲于社。”
二、道教祈雨
仙术由来能致雨,诚心所感可回天。
历史中记载古代道士利用清微雷法或者神霄雷法祈雨,比如,元朝道士张守清,宋朝道士林灵素,和林灵素同时代的王文卿,等等都会祈雨,并因此多次受到皇帝的嘉奖。道士祈雨常行斋醮。道教斋醮祈雨,要设道场、设醮、建醮、荐青词,祈雨祷告之神,有山神、水神、龙神、天师和诸庙神、诸城隍等神灵。
《七真因果传》第二十六回“祈甘霖回天转日”载,元顺帝张挂皇榜,请道行清高之人“祈祷雨泽”。道士邱长春应诏而往,称:“必须高设雨坛,皇上亲自拈香礼拜,臣然后祷告上帝,限三日有雨。”顺帝依言而行,“长春俯伏雨坛,奏言恳切。……以柳枝蘸净水,向红日洒去。”果然天降大雨。
清·潘昶《金莲仙史》第十五回“刘处玄驸马狱祈雨”,写海州“天气亢旱”,“那州官设坛,命僧道祈祷,毫无应验”,道士刘处玄,欲祈雨,令知州柳邦政 “设三丈六尺高洁净的法台于荒野之处,香烛供养”,“与太太亲身率领在州绅士”及僧道齐集法台,左右叩拜,雨下时,不可走散,亦不可遮盖。至祈雨时,刘处玄“上了法台,焚符一道,口诵真言,手拿令牌一击,龙王急忙兴云布雾。真人再运神,焚符二道,令牌二向,雷部霹雳轰轰。真人复含咒语,焚符三道,令牌三向,雷电交掣,大雨如注。
李商隐《为舍人绛郡公郑州祷雨文》说:“郑州刺史李某,谨请茅山道士冯角,祷请于水府真官。”唐代杜光庭则以道者的身份求雨,《蜀王青城山祈雨醮词》云:“甘雨愆期,农亩亏功,”“是用披心云洞,拜手仙峰。伫真侣之感通,冀明诚之御达。赐臣以时合岁稔,拯臣以风顺雨调。”
唐独孤霖文中则多处提到女道士祷雨。《玉晨观祈雨叹道文》云:“旱苗方瘁,膏润不沾。女道士某等奉为皇帝依教发诚,循仪启愿,……遂使触石未周,遽闻泛洒,随风而远,俄睹滂沱”。
三、祈雨仪式调用的雨从何而来
《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记载了下面两件事。
问曰:天数高亢,虽持内修何以斡旋?答曰:数在天,固已定斡旋之念,又在临机应变。如昔日未趋京时,郡治欲余祈雨。未行持已前,郡家遍行祈祷不应。一日静定,忽空中使者默报云:天数当旱,非法可治。今郡近五十里有雷泽潭,在建昌秀源之地,此中雷神虽奉命封潭,於道法中亦能用力,宜以符命起之。余觉,遂以符命就,命使者追之。再入坐,恍见一老子忽到坛上,以口吸盂中蔽太阳墨水一呷而去。未几,天地晦冥,下微雨一霎而止。觉不及,复旱。后问使者,乃谓:老子者,不过所起龙神耳。彼已违命出洞,所下一霎微雨,是坛上一呷浄水尔,不过为法中一报应。於是,再遣章奏,飞告真王请旨,后得帝旨,降雨三日,方得复旱。
王文卿还没奉召进京的时候,他所居住的郡县,要求他祈雨,在他祈雨之前,郡县当地的人试过种种办法祈雨都不灵验。有一天,王文卿入定的时候,突然听到空中有使者对自己说,天数应该如此干旱,不是法力所能解决的。现在,郡县附近五十里的地方有一个雷泽潭,里面的雷神奉命封闭住了潭,但是你可以在道法上用功夫,用符法让它起来。于是,王文卿按照要求去做,作法之后,果然在恍惚中看到一个老者到法坛上,吸了一口水朝太阳喷去,天上立刻下雨,但是很小的一阵雨,立刻又停止了,根本就无法解决旱灾。
王文卿就问空中使者,使者告诉他,那老者只不过是一个龙神而已,他已经违抗天上的命令而出洞,所下的一点雨,只是他从坛上吸的一口水而已,只是为了应付你的法术召唤而已。于是,王文卿继续作法,奏章飞告真正的管雨的神,果然得到玉帝旨意,降雨三天,终于解决了旱灾。
问曰:若如此,又何以感动?答曰:法当默朝之法,以央有无之应验。余昔入觐时,再遇火师曰:子行朝堂有重委,故来报汝,但今岁天数当示早灾,非子之可以祈也。遂叩火师,何以见教。师曰:天下龙潭泉源,皆为玉帝封闭,虽有符法,其数未满,亦难祈也。余再问师何以教我?曰:子此行,惟黄河不曾锁闭,惟宜檄使者,黄河借水苏旱而已。余依训到京,朝廷果命祈雨。余檄雷神,於黄河内借水三尺救旱,后京畿奏上,所降之雨皆泥水也。以此见火师之言的也。
宋徽宗命林灵素祈雨,没想到,林灵素那一次祈雨竟然失手,祈雨不灵验,赶紧向宋徽宗推荐一位更厉害的道士王文卿,也就是王侍宸。王侍宸接到圣旨之后,由于那个季节的确不适合祈雨,所以和他师父商量,他师父说,当今的天数是应该旱灾,不是依靠法力可以求得雨的,天下的龙潭和水源都被玉帝封禁了,即使用符法来调用,但是天数没够,也难凑效。
王文卿就问他该怎么办?他师父说,现在只有黄河的水没有被玉帝封锁,所以,仍然可以借黄河的水来解决旱灾。后来,王文卿那次祈雨,天上降下来的雨,都是黄泥水。由此可见,他祈雨求来的竟然是黄河水。这件事在《林灵素传》、《大宋宣和遗事》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都有记载。
从上面两件事,我们可以发现,古代道士祈雨,所调用的雨水,其实并不是直接来自天上,而是来自地上,是直接调用黄河、江水、湖泊、甚至大池塘的水,从天而降化为雨水而成。
四、谢雨仪式
自古祭祀,有祈有报。祈雨活动一般包括事前祈祷和事后酬神两个阶段,祈雨后还要进行谢雨仪式,祈祷获应后报谢神灵,是整个求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值得重视的是,无论君主、臣僚、道徒,凡旱时祈祷,均有罪己忏悔的言词,如:“吏实有罪,仰累阴阳之和。”“政绩缪戾,致干阴阳之和。”与祈雨仪式上的悔罪相对应,谢雨时则有“纾吏之过”,“赦吏之罪”“吏失其职,以为神忧;不诛其渎,终赐之雨。”等自陈己过,祈雨谢雨之词,在“祈求”的同时,时刻反省时旱不雨的真正缘由,加强畏“天”意识,树立保护自然的观念,这才是祈雨仪式所具有的深厚德政内涵及现实教化意义。
宁波
郑重声明:图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返回
返回首页
上一篇
世间之灯,莫若心灯最明
下一篇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二(二十五)以身代受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